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80后创办三门民间公益图书馆

苹果树,挂满梦想

  见习记者 李鹤琳

  县委报道组 林苗苗

  如果不是门口挂着“有为图书馆”的牌子,走进三门县海游镇文化路215号,不少人会把这里误作文化创意园。喷绘涂鸦五颜六色地挂满旧厂房的外墙,爬墙虎掩映的白色小房子里,几名小学生正安静地在看书。80后章瑾蹲在一旁的库房,清点她今年“双十一”的战利品:282册崭新的图书,已陆续被贴上条形码整装待发。

  再过几天,它们将作为馆内第二批“漂流书”,被送往移动营业厅、工商银行、总商会大厦等县内多个网点,不要借书证、不用押金、没有借阅期限地供读者免费阅读分享。

  “有为图书馆”是三门一家民间公益图书馆,2012年5月开馆。一年多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已拥有图书1万余册,注册读者近千人。读书会、观影会、创作比赛、环游世界N天等主题活动接连推出,让图书馆成为三门青少年文化活动的新地标。作为图书馆的创办者,章瑾起初的想法很简单:为小县城的孩子提供一个发现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

  这个想法源于章瑾求学时的一段经历。1999年,章瑾从三门考入重庆的一所大学读书,抵达的当晚,她失眠了。“那么多在小县城里没听过没见过的东西,劈头盖脸地砸来,冲击感太强,让我有点自卑。”章瑾说,小时候,县里唯一的图书馆是他们课外知识的全部来源,但可供青少年阅读的书籍十分有限。“县城里的孩子,也蛮可怜。我想,一定要给他们办一所图书馆,通过阅读,去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成长得比我更自信从容。”

  2011年底,揣着工作后省吃俭用攒下的15万元钱,章瑾觉得,梦想可以启航了。

  创办初期,她靠刷一张张“人情卡”起步。没有场地,章瑾去求妈妈,把家里年租金12.8万元的仓库借给她。“一开始我不同意,要帮助孩子读书,直接捐钱岂不是更省事?搞这么个耗精力的事情,她也老大不小了,个人问题什么时候解决啊?”章瑾的妈妈蔡阿姨说。

  看到女儿四处找房子的焦急样,蔡阿姨明白,这孩子是铁了心要做。她默默回去把仓库清空,钥匙交到章瑾手里时,只说了一句:“妈妈支持你办图书馆,但找男朋友的事情也要抓紧。”

  有了场地,装修、布置、买书、买桌椅,样样要落实。章瑾又找来在三门办企业的一帮同学和朋友。“说实话,这个公益图书馆到底能做成什么样,我们心里都没底,能做一点是一点吧。”章瑾的中学同学麻俊说。

  2012年1月,第一笔5000元的社会捐款打入图书馆的公共账户。一位来自福建的好心人在微博上看到“有为图书馆”的创办计划后,给章瑾留言:希望你们好好把这项事业做下去。

  那晚,章瑾又失眠了。“一直以来,对于我们是否真的在做公益的质疑,没有断过。这是第一份认可,也是巨大的鼓舞。”

  捐款、捐书、捐物品,图书馆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爱心的痕迹,感受到浓浓的情谊。墙上贴着的42张笑脸,定格了一群年轻志愿者在这里播种的友爱和希望。目前,图书馆共收到社会捐款50万元,这让章瑾在常规的图书购置外,能够大胆地开展各项活动,吸引更多青少年来享受阅读的快乐。

  困难总是不期而至。去年11月,图书馆一度出现“用人荒”,仅有的3名固定员工因家里的原因陆续离开,找不到人顶替的章瑾急得直跳脚。“招人难是公益图书馆面临的最大问题。大家通常认为,短期体验可以,长期工作不靠谱。”

  这次“用人荒”让章瑾认识到,公益并非“没有私心地去做一件好事”,而更像运营一个企业,要保持长期良性循环,必须激活自身造血功能。

  她开始给员工提高福利待遇,送他们去上海、杭州参加公益机构和NGO组织的各项培训。今年9月,章瑾还自掏腰包带两名员工去香港参观诚品书店,目的是感受和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用发展吸引和留住人才。

  尽管目前捐款源源不断,但章瑾认为,有必要发展其他模式。目前,图书馆里的10个由个人和企业捐款冠名的“爱心书架”就是一项尝试。“下一阶段的‘漂流书’项目,我们计划与企业合作,依靠冠名获取更多的活动经费。”章瑾说。

  “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我也要走出门去,种下一棵苹果树。”“有为图书馆”入口处贴着的这句马丁·路德的名言,传递着章瑾和她的团队对公益事业的决心。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苹果树,挂满梦想 2013-11-21 3266375 2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