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美丽乡村

文章导航

浓情上虞 甜美乡村

  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市、区) ——上 虞

  浓情上虞 甜美乡村

  文 仇欢

  摄影 朱胜钧

  这里,曾经舜会百官,是谢安东山再起之地;

  这里,流传着梁祝化蝶、曹娥至孝的动人故事;

  这里,是越窑青瓷的发源地。

  这里,是上虞。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厚的文化、滋养了璀璨的文明,更培育了上虞这个地方特有的气质。然而这种气质从古流淌至今,渗透在乡村的细节里,难怪有人说,上虞的乡村是历史的,也是浓情的,更是幸福的。

  对于上虞来说,现代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是一种发展要求,也是一种实践行动,更是一种发展成果。近年来,上虞充分发挥自身农村区位、文化、资源优势,以“四季仙果”之旅为依托,以重点村庄建设为载体,串点成线,连线扩面,全面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因整治更美丽

  步入崧厦镇祝温村,整洁的进村道路,满眼的繁花绿树,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美丽洁净。无论杨柳依依的河岸、郁郁葱葱的稻田,还是每日营业的村菜场,目光所及之处都是绿色。漫步在村内,从进村大道到村民服务中心,再到村民家门口的水泥路两旁,绿树红花掩映,令人赏心悦目。村民服务中心内、村文化长廊边种植的紫薇花在骄阳下绚丽绽放,墨绿色的矮冬青伸展着枝条,旁边一大片翠绿的草地,高低错落的树木,与水波涟漪的清水河道,相映成景。

  为改变乡村风貌,上虞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乡村、清洁家园,上虞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重点突出“清、理、改”三个环节。“清”即开展清洁行动,抓好积存垃圾、河道沟渠、集贸市场清理;“理”即开展环境整理,抓好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整治;“改”即改善配套设施,加快项目建设,改造现有环卫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垃圾清理、污水治理、河道保洁等长效管理机制。

  要留住乡村之美,得靠以点带面,串珠成链。上虞全面提升乡村环境面貌,形成了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整洁的美丽乡村格局。以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县(市、区)活动为载体,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注重自然风貌、传统文化和建筑民居保护,在不同区域、不同乡村坚持“一村一品”,着力打造美丽而富有质感、繁荣而更具特色、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交融的幸福家园。

  依托丰富的人文景观、优越的山水资源,结合“四季仙果”之旅,规划启动4个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围绕“绿海红波”、“山水诗源”、“东山再起”等基地和景点,重点打造若干条精品线路,一期项目安排财政资金8000万元,打造上虞美丽乡村建设“金名片”。

  目前,上虞已形成“一心一带一环三线”的空间布局,“一心”即为中心城区,“一带”为曹娥江沿岸,“一环”为虞南五乡镇通乡公路连接成的环线,“三线”指陈溪、岭南线,驿亭线和盖北线等三条精品线路。

  沿着精品线,进入陈溪村,百年樟树,千年银杏,层层叠叠的梯田,溪水淙淙的溪流,石笋山、棋盘岩、黑龙潭、雪花潭、浪撞溪、徐岭水库……行走在山水陈溪村,景随人行,宁静中又透着一些活力。

  三条精品线以中心城区作为辐射地、连接口,依托曹娥江,充分挖掘相关的虞舜文化、曹娥文化、东山文化、青瓷文化、王充故里等地域特色文化,突出贯穿南北的滨江轴线的打造,在上虞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图上跃动。

  一村一景致,处处皆美好。上虞美丽乡村建设的“下一站”,是要让农村变得又“美”又“好”,让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乡村因经营更活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美丽乡村建设的这股“源头活水”,坚持“美村”和“富民”有机结合,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使农村经济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实现创业增收生活美。

  经营“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始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题中之义。上虞积极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五年计划,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100亩土地指标,重点发展村级物业经营项目。目前已竣工村级物业经营项目27只,已产生收益的有25只项目,2012年收益约为319.13万元,新增常年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村38个,今年有望再增53个村。

  上虞四季分明,雨水充沛,阳光充足,温度适中,为各种时令水果的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春有草莓、樱桃,夏有杨梅、葡萄,秋有黄花梨、水蜜桃,冬有柿子、猕猴桃……

  独具特色的水果资源是上虞宝贵的财富,也是发展旅游的优势资源。以驿亭杨梅、盖北葡萄、虞南樱桃、丁宅桑果、章镇红心猕猴桃等农产品为主体,以农家乐和旅游景区(点)为依托,以水果采摘、农家体验、山水鉴赏为内涵,着力培育“四季仙果之旅”品牌。这是一个以鲜果采摘、农家体验、山水鉴赏、文化陶冶为内涵,宜品、宜养、宜游、宜娱为主题的大工程、大平台。将“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联姻,是真正的“点睛”之笔!

  以“四季仙果之旅”为依托,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利用一年四季水果常有的优势,摸索走出一条以水果“串起”旅游,以旅游拉动农业、带动商贸的发展之路,在长三角休闲旅游市场崭露头角。“四季仙果之旅”品牌相继获得“浙江省双十佳旅游模式”、“浙江省‘最具活力’旅游节庆活动品牌”、“浙江省服务名牌产品”、“2012浙江省旅游总评榜‘创新奖’”等诸多荣誉。结合“四季仙果之旅”品牌培育,加快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业,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目前全区共有水果种植面积10多万亩,现有农庄型、家庭型农家乐92个,其中浙江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3个,建成省旅游特色村3个。2012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57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54亿元,有效带动当地农民收入增加。

  美丽乡村建设中,历史悠久的水果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让上虞的乡村拥有了一份透着浓香的“乡村之美”。

  上虞,这颗东南海岸线上的明珠,崛起于乡村小巷之间,成为江浙一带“草根经济”的典范之一,如今在美丽乡村大举推进之际,又走出了一条特色的“经营美丽”之道。

乡村因文明更幸福

  农村之所以称为农村,不仅因为与城市相比,农村具有独特的居住形态,更在于具有特色鲜明的农村文化。美丽乡村建设除了人居环境的改变,更需要增强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升华。

  美丽乡村不是静态的,它注入了灵魂。上虞坚持把乡风文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强化农民素质和社会文明提升,实现“乡风文明身心美”,提高广大农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积极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载体,扎实开展“崇孝守信、务实创新”等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农村“两创”实用人才、职业技能等培训,加强复合型新型农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参训率达到90%以上,每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5000人次以上。

  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深化“阳光文化惠民”行动,开展十大文化创意村建设,举办“乡村大舞台”、“送文化”、“文化走亲”等活动,促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上新台阶。全区已建成村(社区)文化活动室333家,覆盖率超过80%,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实现全覆盖,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

  行走于具有文化和时尚气息的乡村间,广场上跳舞的大妈面带笑容,孩子们欢乐地荡着秋千,漂亮的楼房极具现代风格……村民们都说,他们的生活已和城市没什么两样。

  一幅幅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文化墙”,内容新颖、内涵丰富,村民们每天走在路上,就如同漫步于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中,真正是“一墙一风景”、“一墙一创意”。一幅幅色彩艳丽的不同主题、不同内容的文化宣传画,将青砖黛瓦映衬得格外夺目,成为各村靓丽的一道风景线。不仅吸引了很多村民观看,连外地游客都会驻足欣赏。

  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有“人和”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后归旨。

  在祝温村,每年开展“五个十佳”即“和谐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少年、爱心人士”评比活动,每季一小评,年终一大评,在村年终总结会上进行大力表彰,并将评选出来的先进人物,在村百米文化长廊予以公开宣传。在祝温村百米文化长廊里,该村第二届“五个十佳”评选出的50个和谐家庭和村民的先进事迹在这里展示。“村民们在小憩时,看看身边的先进榜样事迹,何尝不是一种学习和鞭策。”村长王茂桃说,人都有向上的积极性,每年评选促进了村和谐温馨家园建设,提高了村民的素质,促进了良好村风的进一步提升。

  若将幸福喻为华美乐章,或许每位参与者都在“共谱”中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到现代村民的改变。在人居环境和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升的同时,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文明乡风”吹拂的家园,幸福才有更深刻的内涵。

  │主办单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浙报智库 │统筹│杨剑灿 叶英建 │媒体互动│钱江晚报 今日早报 浙商杂志 浙江在线 钱报网 浙江手机报  │战略支持│央视财经频道(CCTV-2) 浙江卫视  │素材│上虞区农办提供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22 浓情上虞 甜美乡村 2013-11-21 浙江日报2013-11-2100008;浙江日报2013-11-2100009;浙江日报2013-11-2100010;浙江日报2013-11-2100011;浙江日报2013-11-2100015;浙江日报2013-11-2100017;浙江日报2013-11-2100027;浙江日报2013-11-2100029 2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