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美丽乡村

温州 美丽浙南水乡的乡村巡礼

【关键词】优布局 美环境

  温州

  美丽浙南水乡的乡村巡礼

  文 刘梅

  有人说温州是一个 “地理王国”,因为它囊括了高山的巍峨、大海的繁华、平原的包容和丘陵的多姿。多元的山水构成,让乡村情韵别致,丰富多彩。

  的确,走进这片生机盎然的浙南水乡,你可以领略多种乡村风情。

  山是绿的,水是碧的,海是耀眼的夺目。满目清新中,一颗心也随之柔和、畅爽起来。水以直白的方式接纳你。溪水的潺潺,河流的淙淙,瀑布的哗哗,还有大海深沉包容的涛声,让人明目洗尘、振奋身心。各类型的乡村就散落在这神奇的水岸景观中。它们或斟满文化的琼酿,或盛满产业的果实,以洁净、娇艳、富饶的气象,拥抱大山。一幅渔歌唱晚、各得其所的生态长卷在乡村展开。

  2003年,温州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实施建设“千村整治万村示范”工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1年在深化“千万工程”成果的基础上, 温州全面推进建设美丽乡村。温州成功创建美丽乡村精品线20条,泰顺县、文成县、永嘉县相继斩获“全省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先进县”称号。乡村建设如何提升档次,彰显特色?温州的实践值得思考。

美丽实践1——提升乡村美感,寻回久违的美学

    【关键词】优布局 美环境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说:“姑娘心里最珍视的东西是自己的美貌。”这句话对乡村建设亦有启发。人们眷恋乡村,是因为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曾经温暖我们的记忆,治愈我们的心灵。因此寻回乡村的美学、续显乡村的美丽,是温州实践不可或缺的一环。

  由于自然环境多种多样,温州传统村落小集聚、大分散的格局十分明显。加之,民营经济起步早,家庭小工业遍布城乡。温州要提升乡村美感,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如何优化布局,解决村庄聚落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半城市化突出的问题。二是如何美化环境,塑造更加清丽的山水、村庄。

  2011年,温州按照构建大都市的要求,坚持城乡一体化,调整乡镇行政区划。编制中心镇“1+X”规划,促进产业、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向中心镇集聚。同时大力推进农房改造集聚。2011年至今年9月,温州累计实施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农户26万多户。

  通过加快缩并自然村、搬迁空壳村偏远村,温州的乡村布局明显优化。

  如今,温州11个县(市、区)全部完成规划编制。各地明确了县域美丽乡村建设的主题、重要节点和建设时序、保障措施。永嘉县是“山水灵韵、桃园楠溪”,文成县是“刘基故里、秀美乡村”,洞头县是“桃源洞头、风情渔村”……这些主题或与地域文化一脉相承,或与山水特色巧相呼应,名称别致,叫法飘逸,是温州美丽乡村精致的名片。

  在素有“永远的山水诗,最美的桃花源”之称的永嘉县,当地政府抓住楠溪江独特的山水风光和众多历史文化村落,构建“一镇一特色,一村一景观”的建设格局。溪口村像楠溪江畔的一缕沉香。屋前有河,屋后有院。朴素平实的明宅建筑把人们带入了“朝看烟起雾落,暮踏田埂滩林;与天籁厮守,野趣相伴”的古意乡村。屿北村似石头上开出的灼灼莲花。沉稳的石头房有半人高的石头围墙。搭一架乡村常见的丝瓜、豆棚,栽两株芭蕉、翠竹。每当一阵小风拂过,疏朗别致的风情构成了“屿北印象”。苍坡村是一本翰墨清香的线装书。整个村落以文房四宝布局。笔架山、“笔街”、“砚”、“墨锭”、“纸”和“墨迹”……乡村资源的灵活整合形成了浓浓的书香气息。

  在有“刘基故里、养生福地”美誉的文成县,“四带景观”构成了美丽乡村“串点成链”的特色模式。“云江秀水闲情带”以休闲旅游、农业观光、红色文化为主题,串联飞云江、红枫古道、红色革命文化等资源。“山水奇观寻幽带”依托交通、森林公园、景区以及畲乡文化,打造现代观光农业和自然休闲旅游。“刘基故里民俗带”,结合刘基故里、刘基庙等历史文化遗迹和龙麟源等景区,大力发展农业精品园和示范区。“玉泉侨情枫彩带”以侨乡文化为主要特色,巩固美丽乡村创建的长效机制。

  当“一县一主题”、“一地一特色”的乡村布局初具雏形,如何“梳洗山河绘锦绣”成为提升乡村美感的第二道考题。

  万事须逻辑。温州以“整体推进-专项突破-抓住重点”的思路探索解决。

  把“百千工程”作为全面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基础,温州在“面”上整体推进村道硬化、垃圾收集处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村庄绿化“五大”项目建设。完成村庄环境整治4311个。 与此同时,温州在“线”上、“点”上大力推进“四边三化”、“清洁乡村”、“黑臭河”、“垃圾河”治理等专项行动。由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牵头抓落实,实行定期考核、排名通报、末位约谈、媒体监督、社会参与等办法。温州“各个击破”,大刀阔斧地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和违建等难点。

  如今,连绵城乡的公路边、铁路边变得干净整洁,河边、山边变绿变美。温州农村的环境面貌有了彻底的改善。

  走进洞头县——

  人们惊叹寮顶村居然可以如此干净!节能路灯和多功能垃圾箱覆盖全村。白栅栏内,桃色的三角梅和金色的桂花树相映成景。晚风拂面,空气里流动着青草和桂花的香气。地面没有任何垃圾。由乱竹林改造成的生态停车场,如今整齐地排放着车辆。家家户户种植花卉。柔和的月色下,蜿蜒的村道和圆顶的农房将乡村衬托得温柔迷人。

  据当地农办介绍,寮顶村是我省首批89个“森林村庄”之一,近年来鼓励村民主动参与村庄保洁。村里除安排专业保洁员外,还自发成立了“老年人协会”。人人志愿洁化村庄。从村长到村民,大家养成了“见到垃圾就捡”的好习惯。

  在白迭村,昔日交通闭塞、环境脏乱差的海岛“小山村”变身生态农庄。村子的入口可见一个独具创意的“生态公厕”。它披着黄澄澄的毛竹片,远远望去,和小桥、流水、田园风光融为一体。

  当地居民透露,这个公厕原本是一个普通的旱厕,脏兮兮的外墙、扑鼻的恶臭,让过路的群众敬而远之。自创建生态乡村以来,村干部带领村民对旱厕进行改造。如今的“生态公厕”不止外表美丽,内部还安装了冲水装置,用水全部引自山水。通过高峰时段自动冲水、低峰时段手动控制,这座公厕真正实现了省电节水的生态目标。

  白迭村的村支部书记林宝民介绍,除了“生态公厕”,村里还有“生态垃圾屋”:屋内安装自动消毒装置和杀蚊、照明两用节能灯;垃圾经过消臭杀虫后,再无异味。林书记说:“整个垃圾屋最环保的设计在于对垃圾渗漏液的处理。垃圾屋的左侧设一污水处理池,垃圾渗漏液可直接排入,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目前,此项污水处理工程在白迭村实现100%的纳管率。村内地面“潜伏”着不少为防止台风和垃圾污水下渗的地埋式垃圾桶。随处可见普及低碳小知识的宣传牌和太阳能环保路灯。秀美的乡村风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摄影发烧友慕名前来。

  特意赶来取景拍婚纱照的新人说:“在朋友微信圈看到了白迭的照片。山头火红的枫树晕红了天空。果园里柿子、柚子随风摇曳。山顶上还有一座座白色的风车优雅地转动。田园特色的樟树小广场……白色勾边的石头房……想不到海岛竟有如此美丽的乡村!”

  2012年,为重点解决农村污水治理问题,温州实施珊溪水利枢纽水源地人口统筹集聚和水源保护“五大工程”。决定用5年时间,投入16.3亿元,实现水源保护区人口生态搬迁3.9万人。全面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主要支流生态保护与修复、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五大工程。截至今年9月,温州已累计投入5亿元。文成、泰顺两县共关停搬迁畜禽养殖户2258户,拆除养殖场65.4万平方米。生猪养殖当量从20多万头,锐减为1.48万头。原计划5年的畜禽整治工作任务,已提前三年半基本完成。

  文成县农办(农业局)副主任、副局长刘少彬说:“黄坛坑溪的治理,关系到温州500万人喝水的问题。以前由于生猪养殖数量多和污水处理不彻底,黄坛坑溪变得又黑又臭,令人担忧。现在通过关停、搬迁这一带的大型生猪养殖场,在剩余养殖场附近安置污水处理设施,整条溪水已由劣V类水提升为V类水。溪水渐渐清澈,人们闻不到异味,还能在溪中见到鱼虾。”

  据了解,目前温州已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2481个,占应建行政村的63.4%。面对农村污水治理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等问题,下一阶段,温州将以治水为突破口,重点打造浙南水乡的美丽家园。

美丽实践2——丰富乡村内涵,“内外兼修”“形神皆美”

    【关键词】强产业 显文化

  歌德说:“外表的美取悦一时,内心的美经久不衰。”温州坚信一种理念:真正美丽的乡村建设,不应该体现为一幅画,而是一种极其丰富的体验。这种体验包含多重内涵,有产业的、有文化的,还有城乡生活的互动互往。唯有如此,人们才能对乡村“一见钟情”、“二见倾心”、“三见怀恋”。

  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温州以强产富民、彰显文化魅力作为丰富乡村内涵的重要途径。产业是乡村内涵的底气。温州坚持一、二、三产业联动,力促农民增收致富。

  以农业“两区”建设为主要平台,温州大力推进土地规模流转,引导工商资本反哺农业。农业产业发展得到了全面提升。以乐清县铁皮石斛产业为例,工商资本下乡,不仅为传统的铁皮石斛加工送去了资金,还带去了技术、市场、经营理念和信息等多元要素。灵峰景区林地的仿野生原生态铁皮石斛种植基地,让当地产业彻底走出了原材料不足的困境。铁皮石斛发展的产业曲线,由低端代加工向科技型、规模型“上扬”。

  2010年至2013年,温州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农业“两区”建设资金9.05亿元。截至9月底,温州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237个,面积28.75万亩;建成现代农业综合区3个、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19个、特色农业精品园159个。园区建成数名列全省前茅。

  走进瑞安市雅林现代农业园,占地15000平方米的热带植物园,引进了光棍树、狐尾椰子、莲雾、菠萝蜜等热带植物两百种。它们和鸢尾、鹤望兰、彩叶草等草本植物搭配种植,是目前我省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热带植物园。游客漫步其间,感受奇瓜异果的香气、特色玫瑰的艳丽,如置原野,春暖花开。

  在平阳县南雁开心农场,农事体验、亲子游与现代农业巧妙结合。农场内部山路弯弯。孩子们跟着父母在田野里拔萝卜;在动物区观赏鸡、鸭、孔雀等动物。难得的假期在田园风光中开心度过。

  这些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业生态休闲园掀开了温州“农业观光体验”的热流。到泰顺唯金猕猴桃观光园体验“鲜果之旅”,在苍南锦丰农业园参观智能化球型温室……农业依托村庄环境、特色产业和文化资源,打造多元化的现代农庄。这推进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现代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往返城乡,流连乡村。

  2013年,在各类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动下,温州农家乐的发展呈现了“村美、业兴、民富”的大好态势。1至9月,接待游客1237.65万人,营业收入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8%和24.8%。农家乐发展成为农民创造增收的新渠道。

  与此同时,生态型来料加工业大力发展。至2013年9月底,温州累计成立县级来料加工协会5个、建立来料加工点1320个,今年1至10月共发放来料加工费6.1亿元。其中苍南县的来料加工产品已涉及宠物饲料、礼品工艺、服装、皮鞋、灯具、电子产品、无纺布袋等30个大类,数百个品种。该县2.2万个农村富余劳动力以此增收。

  文化是乡村内涵的魅力。温州发挥历史文化村落数量多、历史底蕴深厚等优势,遵照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原则,精心保护古村落的建筑形态、自然环境、传统风貌和民俗风情。乡村未完的风景里,历史与现代文明实现对话、交融、共生。

  鹿城区藤桥镇的驿头,历史古迹与名人文化、宗教和生态景观嵌套发展。小桥流水潺潺,群山怀抱乡村。当地挖掘让·平祖居的名人文化,结合程弈故居、程登云故居等历史古迹,形成了历史文化村落点缀城区发展的特色模式。

  位于龙湾区新城村的永昌堡,以民间抗倭古城堡为特色,续写魅力。永昌堡雄伟壮观,设施齐备。城上城堞908个、城垛12座;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内开设了大小二条南北走向的河流。布局之完整,设施之完善,为江南古堡所罕见。

  上述典型,只是温州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沧海一粟。2012年温州全面启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百村千处”工程。温州确定具有较高保护利用价值的村落146个。其中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的总数,占全省总数的15%。通过评定市级重点村落和点(项),投入专项资金,启动项目建设,实施不可移动文物及优秀文化保护项目建设,温州历史文化村落得到了妥善保护和科学利用。

  今年1至9月,温州投入资金2.4亿元,续建历史文化村落23个、新启动30个、点(项)建设200个。永嘉县苍坡村、文成县九都村、苍南县碗窑村被列为全省第一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乐清市南阁村、瑞安市黄岭村、洞头县海霞村、平阳县顺溪村、泰顺县下桥村等50多个历史文化村落成为了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余秋雨说:“在这样的旅行中,你看到的风景或许没有对你说什么。但是你却可以在这里简朴的生活和美丽的风景中感应到什么,可以在他们的精神寄托中寻找到什么。”温州历史文化村落的美感是一片繁华海上头。在绮丽的自然景观、古朴的村庄风貌中,人们旅行的内容包括了历史、文化和文明。它们构成了山水奇观上的“内涵繁华”。

美丽实践3——便利乡村生活,幸福机遇叩响大门

    【关键词】公共服务提升 机制内生活力

  让乡村享受与城市均等化的生活生产环境和服务,这是乡村建设最终期望抵达的幸福。也是温州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责任。

  温州以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文化建设和养老便民服务三块内容,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村交通、电力保障全面改善,康庄工程建设全面完成。

  基础文化建设方面,温州文化体育设施覆盖全村,村级文化活动室达100%。截至今年9月,完成了105个文化礼堂的创建。

  走进瓯海区丽岙街道杨宅村,人们感受到“文化礼堂”为当地农民生活翻开了崭新一页。韵味绵长的温州鼓词,从古色古香的陈氏宗祠悠悠飘出。台下老老少少,聚精会神,听得如痴如醉。

  该村党支部书记姜育州说:“在建‘文化礼堂’之前,宗祠里随处可见杂乱无章的纸箱、任意摆放的机械,长期闲置。通过‘文化礼堂’建设,乡村资源得到整合利用。宗祠变为‘文化礼堂’,村内还新建了侨文化展示馆、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村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了很多。”

  2011年6月,温州率先在全省实现便民服务中心全覆盖。80项事权直接下放。农民除了共享基础设施和基础文化建设的成果,也分享了便民服务和养老服务的成效。目前,温州14个高档次多功能护理型养老机构项目全面完成规划选址,投资额约17亿元。龙湾、平阳等地探索实践社区居家养老主体化、多元化运行。

  公共服务接地气,机制创新增活力。截至今年9月,温州已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5379个,组建率达99.5%;完成清产核资5307个,占总数的98.7%;股权证颁证4012个,占总数的74.9%。成立温州市农村产权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出台《温州市农村产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促进农村的产权要素实现自由流转。

  目前,温州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实现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覆盖。截至今年9月,全市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总面积100.72万亩。

  通过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截至9月,温州组建农村资金互助会14家、扶贫资金互助会159家。机制创新让更多幸福机遇到乡村敲门。

  │主办单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浙报智库 │统筹│杨剑灿 叶英建 │媒体互动│钱江晚报 今日早报 浙商杂志 浙江在线 钱报网 浙江手机报  │战略支持│央视财经频道(CCTV-2) 浙江卫视  │素材│温州市农办提供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2 温州 美丽浙南水乡的乡村巡礼 2013-11-20 浙江日报2013-11-2000011;浙江日报2013-11-2000012;浙江日报2013-11-2000016;浙江日报2013-11-2000017;浙江日报2013-11-2000020;浙江日报2013-11-2000015;浙江日报2013-11-2000032;浙江日报2013-11-2000044 2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