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大学师生探索老人结对互助

时间银行让爱心增值

  通讯员 程倩 王小民 记者 王婷

  本报讯 这是一家只存时间的银行。

  “开户人童景富,开户时间2013年11月9日,家住金华市八咏楼社区,账户编号001。”64岁的童景富在一本绿色的“老年人时间银行个人账户”上认真地写下了自己的姓名,成为时间银行的第一位“顾客”。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要童景富陪护帮助结对老人诸葛智辰一小时,存折上就会多一笔“收入”。

  这是浙江师范大学师生兴建起的第一家“时间银行”,银行开业第一天,赵志芳、钱玉秀、江月华等9位老人就开通了个人账户。

  “时间银行”是一种互助模式,由55岁至65岁、身体硬朗的老人与孤寡高龄老人结对,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帮助,并将帮扶时间存入“银行”。当开设“账户”的这批老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也可以“取出”积累的时间,由管理“银行”的社工机构为他们指派援助人员。

  “时间银行”的发起人是浙师大社会工作专业的周绍斌教授,如今,“独居”“空巢”“孤寡”这样的词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老人身上,周绍斌看着很焦心。既然有需求,能否建一个社会工作中心,探索老人互助的服务新模式?周绍斌和其他7位社工专业教授决定一试——建“时间银行”。

  以徐澄为代表的18名浙江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是第一批时间银行的“业务员”,他们的任务就是找到“目标客户”。“我们通过走访调查,从老人日常生活照料各方面进行评估,最后筛选出真正需要帮助的老人。”徐澄说。徐澄走访过十几户独居的老人后发现,老人不喜欢麻烦别人,最受不了“欠了人情,还不起”,现在的“时间银行”能打消他们这样的顾虑。

  知道“时间银行”开业后,八咏楼社区79岁的李明福老人立即叫好:“帮别人就是帮自己,别人不用不好意思,自己以后也能用得上,这样很好嘛。”虽然还有不少老人对此还有顾虑,但周绍斌认为,只要方法是对路的,坚持做下去,就一定能挖掘出资源的价值来。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时间银行让爱心增值 2013-11-12 3252147 2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