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故乡变美了

  方文

  俗话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我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已多次回过故乡。这一次,趁外甥结婚,我和夫人、儿子、儿媳和小孙女又回了趟故乡,借此机会去看看故乡的山和水,去看看故乡的变迁。

  那天早上8点,天阴沉沉的,似乎快要下雨了。儿子晓立开着天籁小车,拉着一家人上路了。小车出了城,很快驶入了杭甬高速公路,以120码的车速经萧山、绍兴、上虞、余姚到宁波,转入宁波至北仑的通途高速,再从白峰转入到上阳道头村的高等级水泥路,11点钟就到家了。路上只用了3个小时,一路畅通,真是爽快!

  这条路,我已走了无数次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快速。我至今记得,1958年初春的一天,我双腿关节炎刚刚恢复,出远门去镇海农技校读书。那天一大早,我背着行李从家里出发,沿着羊肠小道步行,途经枫棚岭,这道岭虽然不很高,海拔也就二三百米,但很长,足足有五里多山路。过了枫棚岭,再翻小门岭,到穿山车站等长途公交车。二十五里路,我足足走了三个小时 。到穿山车站,我一下子“瘫倒了”,双腿发胀又隐隐疼痛,连站起来都困难。我在穿山车站等了一个多小时,眼见长途公交车进站了,因为人太多,还是上不了车。怎么办?再等呗!又过了一个多小时,又一辆长途车来了,我拼命一挤,总算挤上了车,但是没有座位,只好站着。汽车开动了,很慢,也许是因为这车太老了,也许是车上的人太多了,只能缓慢行进。就这么点路,我一大早出门,到了上灯时分才到学校,整整走了十二个小时。我的双脚已经肿得很厉害,我使劲把鞋子脱了出来,但是再也穿不进了。三天后才消肿。

  1973年年中,我父亲病危,我一大早从杭州乘上火车,到宁波市已是中午12点多了,那时的火车也开得慢。我从火车下来,到宁波地委借了一辆小轿车回家,到家已是天黑了。从杭州回到家里,起早摸黑一整天。因为行路的艰难,也大大减少了我回家的愿望。

  我们的小车进村后,最直观的是村里变了,尤其是近二三十年,年年都在变化,一幢一幢小楼盖起来了,村民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了。

  我们家的老屋已拆了,我弟弟家盖的是三底三楼小洋房,明亮,宽敞,透风,房后有小屋,用作厨房、卫生间。房前有围墙、大门和庭院,屋内冰箱、电视、沙发一样不少。我小叔叔家经济条件稍弱一些,但也盖了小楼房。他家的院子很漂亮,我们的小车就停在他家院子里。我二妹妹家,早些年在后山半山坡盖了楼房,后来他们觉得生活不怎么方便,把那幢楼房卖了,又在山脚下盖了新楼房。其他村民基本都新盖了楼房。村里的有线电视还是我当厅长时解决的,能看几十套电视节目,选择余地很大。农民没有其他文艺活动,看电视是他们最好的享受。村里楼房盖得多了,整体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农村盖房缺少整体规划,环境依然不好,卫生条件较差,如厕、洗澡很不方便,这对久住城市的人来说仍然是个问题。

  居有所屋,这是一代一代农民的追求。我们家原本有一幢五间二弄的瓦房,但是父辈兄弟三人一分,每户也就摊到一间多一点的房子。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家兄妹5人加父母,六七口人就住在一间多点的房子里;我小叔叔家有6个小孩,8口人也挤在一间多房里,住房困难是不言而喻的。其他农民家的住房也不比我们家宽裕。父辈想建房,没有钱建不了房。从1949年到1980年,这三十多年,我们这个村基本没有人家建新房。我结婚时,父母把他们住的房间让出来给我们当了新房,他们俩住到原来爷爷住的偏房去了,爷爷住到中堂去了;我弟弟结婚时,我的二叔叔已去世了,二婶婶也改嫁了,我父亲买下了二叔叔的那一间房子,给弟弟当了新房。我们村里的习俗就这样,儿子结婚的时候,做父母的总要把最好的房间让出来给儿子做新房。家家户户都这样。有些住房特别困难的家庭,把自己的房间给了儿子,自己住到了弄堂或厨房间,甚至在自家屋边搭个草房住住。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政策放宽了,农民的手脚放开了,挣钱的机会多了,大家的口袋里有点钱了,建房的愿望涌动起来了。当然,农民盖房跟城里人买房不同,农民建房没有城里买房那么贵,只要自己口袋里有几万元积蓄,亲戚朋友再借一点,这房很快就盖起来了。虽然简陋一些,但毕竟有了自己的楼房。人看人样,村里的楼房一幢接一幢盖起来了。

  过去农村有个说法叫“生儿防老”。当农民的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生病无医保,老了生活无依靠,如今改革开放的成果已经惠及到农村,农民的后顾之忧正在逐渐解决。

  我从老家了解到农民对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反映很好,深得民心。其一,如今农民生大病,可以到地方政府报销一部分医药费,最多的每人一年可以报销10万元钱,这对农民来说是件非常大的事情。一个农民要是家里有人生了大病,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一辈子积累的钱一次就花完了,甚至还会负债累累,成为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如今政府有了这方面的优惠政策,真是雪中送炭;其二,对年龄较大的农民实行了养老费保障制度,每个农民只要交8000元至1万元费用,到60岁以后每人每月就能领到600元左右养老费。钱虽不多,但足够解决温饱问题了。我的小叔叔、小婶婶都已上了80岁的高龄,他们都已领到了养老费。两人每月能领到1200元钱,小叔叔还到老年活动中心做点服务工作,每月也有几百元收入,自己种的蔬菜吃不完,生活过得不错。不愁吃、不愁零花钱,只想健康长寿,多活几年,看看国家的富强和村里的变化。我的几个妹妹也都买了养老保险,都不愁老年生活无保障了。村里老人说:“这项政策好,胜过养儿育女”;其三,政府对复员军人、村里的老书记、老村长的养老费比一般村民略高,他们每月能领到800元钱。我这次回家问上世纪50年代的老书记阿唯叔,他告诉我:“我现在住在养老院,生活没有问题,身体还硬朗着呢。”这都体现了政府对老兵和老干部的关怀。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20 故乡变美了 2013-11-08 3209785 2 2013年11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