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八旬老翁——
荷锄修路心不移
记者 杨振华
通讯员 余静轲 周玉玲
本报讯 从江山市坛石镇出发,横穿过205国道,车子驶入蜿蜒的乡村水泥道路,我们的目的地是定家坞村。一路行进,这段崎岖山路硬化有10多年,路面干净难见一颗小石子,而黄土路肩上则鲜见一根杂草,宛若新修。
难以想象,是一名87岁的老农,常年义务保持这条路的整洁。老农名叫王嗣高,从50岁开始,上山下地干活之余,总会戴上斗笠、扛上锄头、挑起竹畚箕,外出“巡查”,清扫修补附近的乡村道路。
“力气像泉水,用了还会来。”清瘦硬朗的王嗣高,腰杆依然挺拔,他用当地的一句谚语,注解自己义务修路的行为,“造桥修路是传统美德,这不会影响我的生活,就是少了点休息时间而已。”
王嗣高和老伴廖彩香育有6儿2女,含辛茹苦拉扯他们长大成人。夫妻俩50岁那年,子女们按照农村习俗,准备给二老过大寿。王嗣高见村东头的一座松木桥年久开始腐烂,提议做寿的钱就用来修桥。这个决定,全家一致拥护。王嗣高于是带上两个儿子,到外村去买回一块两米多长的青石板,挑回架起,方便村民行走。
定家坞地处山区,王嗣高50岁那年,通往村里的还是机耕路,最怕下雨。遇水冲刷后,路面变得坑坑洼洼,而路旁的岩石容易风化碎裂,常常会滚下挡路。修了桥,王嗣高在老伴的支持下,开始为村民修路,平日里干完农活,就带上工具出门,填平坑洞、清扫碎石。
这一修,就修了37年,不知用坏了多少工具,不知修补了多少段路。王嗣高既修本村的路,也义务帮忙修整邻近村的道路,在全镇15个行政村留下了足迹。
近10年来,村道大多浇筑了水泥,王嗣高不再需要给路面平整修补,但他仍经常外出清扫路面、清除路肩杂草、保持排水沟通畅。4年前,王嗣高夫妻俩还捐出7000元钱,在通村公路的一个山顶上,建了座凉亭,供来往村民休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