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经济·新浙商

生态文明呼唤产业转型

  记者 陈文文

  本报讯 “唯GDP时代已经过去,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迫在眉睫。国内环境治理已毫无退路。”近日,由旭硝子(中国)集团承办的“地域发展与环境”研讨会暨旭硝子讨论会·展会在杭州举行,浙大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赵伟在谈到地域环境问题时如是表示,参会的国内外一众专家也纷纷就地域性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有专家表示,在环保领域,有一条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这条倒U型曲线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一个国家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当其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即到达某个“拐点”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程度又由高趋低,逐渐减缓。但专家也指出,该理论并不意味着发展必然污染,事实上,随着科技进步,新发展模式可以实现鱼与熊掌兼得。

  “全球环境负效应的产业多集聚于东亚。”赵伟提出“产业异质性环境锁定效应”,即全球产业价值链贸易将加剧全球产业异质性,而我国如果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导致的产业层面,就很难迎来环境拐点。因此,唯一的希望是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制度改革来改变这种状况。

  欠发达地区如何克服环境拐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先污染、后治理”在国际上是一些国家环境治理“惯例”,但部分与会者认为此种方式在中国行不通。“中西部地区的环境容量小于沿海地区,环境容量制约着区域的均衡发展,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必须结合中国的环境现实。”省发展与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认为。

  从环境敏感区域来看,中西部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得多,稍加扰动就可能发生剧烈影响,而且不可逆转,如已经出现的局部荒漠化、水源地污染问题等。再加上当地治理意识偏弱、人才和技术优势不强,具有更高的环境风险。“现在不是要不要产业西移的问题,而是要讨论如何西移,要提高产业转移的环境门槛,承接产业因地制宜,政府要做好环境规划。”卓勇良称。

  旭硝子中国总代表新保贵史则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这是到目前为止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的。实现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的中国,今后在进一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过程中,相对应的环保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希望我们在玻璃、化学、陶瓷等方面的技术,能为降低环境负荷作出贡献。”


浙江日报 经济·新浙商 00010 生态文明呼唤产业转型 2013-11-05 3244262 2 2013年11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