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今日温州

打拼文化新产业的在京温商

  文化温商巡礼

  打拼文化新产业的在京温商

  本报记者 王益敏

  这是北京最美的季节:到处可见槐树的落蕊,铺得满地;可闻秋蝉的残声,啼唱屋檐。更不说香山的红叶,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个个秋味十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在首都碧绿的天色和驯鸽的飞声中,走进一群来自温州的文化商人。在如此诗意般的时节,他们用来自家乡独有的创新精神,诠释着从“温州制造”到“温州创造”的个人经历。而这些,也是所有温州商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奥运文化,

  走向国际大舞台

  北京奥运,无疑是2008年中国记忆中最激昂的一幕。从那时开始,“温州创造”第一次离奥运会如此之近。

  鸟巢模型、鸟巢钢雕、火炬模型……这一款款利用鸟巢建筑剩余钢材开发的奥运纪念品,集聚了温商陈绍枢的创意和智慧。

  陈绍枢是北京一家奥运会特许产品生产企业的代表,他将鸟巢剩余钢材开发成北京奥运特许经营纪念品的理念,曾轰动一时。此后,他的企业华江文化又相继拿下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徽章类独家特许经营权、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特许运营权。

  究竟是什么促使这位在北京打拼的温商数度牵手奥运,成就从“温州制造”到“温州创造”的跨越梦想?

  “当时,我们仅仅是徽章行业的加工商——奥运产业链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代工久了,自然就想向上游拓展。在2003年,陈绍枢在北京组建了华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多方努力,叩开了北京奥运会的大门。

  2007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陈绍枢和朋友聊到了鸟巢建筑的剩余废钢。“如果能把这些废钢重新利用起来,将是对‘绿色奥运’理念最好的一个诠释!”这个念头在陈绍枢的脑海闪过。于是,他投入500万元,买下了500吨即将重新回炉的国家体育场剩余用钢,开发了奥林匹克历史上首把鸟巢钢火炬模型。

  紧接着,鸟巢模型、鸟巢钢雕模型、开幕式徽章等产品应运而生。在市场上热卖,产生了5亿元的销售额,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的盛赞,并被收藏到巴塞罗那奥林匹克博物馆。

  2012年3月,在北京顺义,由陈绍枢投资、占地约50亩的“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产业园”一期工程竣工。这座被誉为全球唯一以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为主题的产业园区,将成为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交流、创作、研讨的一个高端平台。

  如今,在华江文化位于北京总部的展厅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10个字被摆在了展厅最醒目的位置。陈绍枢说,这个口号是他十多年前提出的,也是支撑着企业走到现在的动力和源泉。

  从温州到北京到伦敦到里约,这一历程折射的是,温州企业家的全球化视野。借助奥运会的“高地”,华江文化将在全球化的历练中,走向更大的国际舞台。

  影视产业,

  打造温商梦工场

  深秋和煦的阳光,照在眼前一排排独门独幢的白色小屋上,它们是位于北京郊区的某个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温州一家人》的总策划人、北京歌亮传媒有限公司总裁、温州瑞安人赵顺亮,是其中一幢的主人。

  2012年12月,36集电视连续剧《温州一家人》横空出世,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温州,再一次凭着这部连续剧,进入了国人的视野,它扭转了大家近几年来对温州人因炒房、炒煤、金融危机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诠释了温州人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千山万水、千言万语的艰辛创业特点,展现了温州人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

  很多人赞许赵顺亮,“为温州做了一件大好事!”而在他看来,这部精心策划了5年的大戏,是包括自己在内的、诸多温州商人的一个缩影。

  赵顺亮出生在一个贫困农民的家庭,五六岁时,就上山割草砍柴,放牛放羊,分担生活重担。

  18岁那年,赵顺亮的生意从摆地摊开始。他经常背着一个大袋子,里面装着“温州制造”的眼镜、纽扣、打火机等五花八门的东西,到处叫卖。

  这样的生意多坎坷,赵顺亮赚过钱,也有赔个精光的经历。

  直到2002年,33岁的赵顺亮竟然和文化产业“沾上了边”。这个小学没毕业的温州商人,竟然玩起了这样“高端”的事,还一头扎进了影视传媒这个似乎与他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

  从20集的电视剧《蝶变》,到42集抗日战争剧《沂蒙》,再到由张洪杰、宋丹丹等领衔主演的30集家庭伦理剧《老牛家的战争》,赵顺亮一次次凭借温州商人独有的文化因子,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今年4月23日,在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赵顺亮带着他的新电影《百万巨鳄》的主创人员,第一次走上了红地毯。

  这部影片不仅使导演林黎胜获得了第15届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导演奖,更让赵顺亮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影视特效。

  “美国梦工厂电影公司称得上是电影工业里的一朵奇葩,尤其是在数字电影制作方面。”赵顺亮说,现在,他眼睛盯着的那个地方,就叫做——中国“梦工厂”。

  看着这个优雅、精致、时尚、淡定的中年温州商人,想象着他一路从贩卖“温州制造”到融入“娱乐圈”时尚气息的“温州创造”,相信他和我们共同的“梦工厂”,就在前方。

  回归家乡,

  影城崭露新头角

  要将更多的“温州制造”转化成“温州创造”,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或许,这才是诸多温州商人共同的梦想。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温州人,为此奔走、努力。他们可能没有过多的个人财富,但在这样收获的季节,收获着我们的一份感动。

  中央新影集团影视基地负责人邹光松,就是其中一位。

  2011年4月12日,由中央新影集团和中汇联合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温州泰顺国际影视城项目在温州正式签约。这个项目总投资120亿元,落户泰顺县雅阳镇,将打造成为集剧本创作、外景拍摄、后期制作、版权交易、旅游观光、影视人才教育培训、生活居住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建成后,可望成为中国唯一以欧美特色为主,全国规模最大的影视城。

  多年来,为了这个项目的落成,邹光松在北京和温州之间,奔走了数十趟,用尽了自己所有的资源。“温州泰顺县有独有的地理环境,既靠山、又离海滩不远,在这里建一个影视城,具有巨大的优势。”邹光松说,在他看来,把泰顺的影视基地可以建设成影视拍摄、旅游观光、爱国主义教育、后期制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影视文化休闲基地。

  “我本身是一个温州人,为家乡做事,是很乐意的。”穿着“文艺范”的邹光松,说话间却带着温州人特有的朴素感。

  邹光松说,根据规划,今年年底,泰顺国际影视城有望开工,预计在3年内,要完成首期项目建设,“投资金额大,工程建设周期短,实施难度不小。”邹光松说,为配合项目的实施,下一步还可将影视城所在的雅阳镇,把思想统一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上来,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全力以赴为各部门以及投资商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

  记者了解到,影视城将整合廊桥、氡泉、古民居等众多资源,打造成集剧本创作、外景拍摄、后期制作、版权交易、旅游观光、影视人才教育培训、生活居住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影视文化基地。届时,可实现150家以上配套企业入驻,年入城旅游游客40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4.8亿元,创造旅游三产收入40亿元,并可解决约3万人的就业问题。

  “在泰顺建立影视城,将能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邹光松说,他只是作为一个温州人,做了一些小事,“如果能从这里,走出更多的‘温州创造’,我们这个家乡就能变得更好!”


浙江日报 今日温州 00021 打拼文化新产业的在京温商 2013-11-05 浙江日报2013-11-0500016;浙江日报2013-11-0500017;浙江日报2013-11-0500018 2 2013年11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