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后勤人员变身校选课教师

海盐竹刻有传人

  记者 石天星 县委报道组 范冰洁

  下午1时,45岁的朱国柱回到海盐高级中学“竹雕艺术社”工作室,从柜子里拿出一段竹臂搁,打算在竹面上刻一幅小品画。

  朱国柱本是海盐高级中学的后勤维修人员,现在,他却成了校选课“竹雕艺术”的任课老师。这个学期,他给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竹刻班上课,学生人数多了一倍。

  水草、点苔、鱼尾……朱国柱屏气凝神,三角刀、圆刀、平刀运用自如。几个学生悄悄溜进工作室,围到朱国柱桌前,表情兴奋而紧张。

  “你们看这条鱼,是不是胖了点?”朱国柱端详着自己刚刻好的鱼,对学生们说起了海盐竹刻家任小田,“他喜欢刻鲦子鱼,细细长长的,活灵活现。”

  海盐历史上竹刻名家辈出,任小田去世已经30多年了,他的书画、篆刻都有传人,唯独竹刻失传。任小田的生前好友陈伯蕃虽不会竹刻,却能说出任小田竹刻的门径,朱国柱曾多次向陈老先生请教。

  15年前,朱国柱在海盐县博物馆里第一次见到竹刻,便结下不解之缘。刚开始,他只通过书店里订来的竹刻书自学,摸索了五六年后,才正式拜著名竹刻家张伟忠为师。张伟忠是上海嘉定竹刻的传人,住在上海。朱国柱每隔一两个月登门与老师切磋一次。“拜师一年之后,张老师才开始教我。”朱国柱说,其实张老师一直在观察我够不够心诚,“张老师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定力,就抵不住诱惑,刻出的东西慢慢就差了。”

  在朱国柱看来,学竹刻其实比学书画更艰辛,竹刻需要臂力,也很费眼力,刻竹的刀要自己磨,而取竹材更是有许多讲究。“海盐的气候、土壤都很适合竹子生长,但是现在海盐除了我之外已经没有第二个人在钻研竹刻。”

  朱国柱的竹刻在海盐有了名气,也引起了海盐县文联的关注。“文联希望能通过竹刻培育出一个文化产业。”朱国柱说,县文联已经在南北湖的山上流转了20亩竹林,请当地农民重新种上方竹、斑竹、紫竹等海盐原本没有的竹子品种,这些竹子将成为残疾人制作竹编、竹刻等工艺品的优质竹材。

  “以后人们来海盐旅游,说不定会带回去一两件竹刻工艺品做纪念。”朱国柱将手中的刻刀握得更紧了,“那时候,我们海盐民间的竹刻艺人应该也会多起来。”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海盐竹刻有传人 2013-10-30 3179631 2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