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人文世界·阅读会

杭州忆,最忆是老宅

  本报记者 童桦

  说起老房子,只要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生人,我想大多都曾有过在脑海中回放那些早已褪色,却是由心灵快门所按下的记忆瞬间。这无数个瞬间叠加成了岁月,换来人们的一句:“年华易老”,但亲情、友情,甚或是爱情,这份生长于老房子的情感,却会随着人的成长愈见浓厚,及至清晰如昨。或许,它会在午后暖阳的一个不经意间,悄悄打开你的心房,令你莞尔。

  人们急切地想要从老房子里找回这份情感,并让它长久地驻在心头,但在眼下的城市中,老房子的身影却日渐单薄,即便有幸存于世,我们也难再睹其真容。它们或被保护不得进入,或已改建另作他途,或因城市规划而拆除,或被藏家移往它处。于是,目力所及,尽是高楼。

  城市建设,是否需要牺牲老房子?除了政策保护,还有其他方式吗?老房子,果真能维系一座城市的记忆吗?本期“书与争鸣”之所以想和大家分享由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编写的《杭州市历史建筑构造实录(民居篇)》,以及老房子研究专家、浙江工商大学仲向平教授的《杭州老房子》、《西湖名人故居》等图书,即是想通过各位学者和专家的见解,和大家一叙。

  “真没有想到,原来60多岁的老人和20多岁的孩子,都会对老房子感兴趣。”这是仲向平在杭州市西湖区图书馆举办的“西湖边的老房子”读书会现场时发出的一句感慨,“可惜大家醒悟得晚了些,好些老房子都已经在过去的30年间消失在我们的眼前了。”

  成长于上海,上世纪60年代初才到杭州生活和工作的仲向平对杭州的老房子,情谊可谓深厚。只要一得闲,他就会拿着用120元外汇券买的海鸥相机四处走街串巷,为老房子留下一帧珍贵的影像。“拍了40年,看见许多老房子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轰然倒下,心都抽了。”仲向平在书中回忆道,起初杭州城有100多万栋老房子,但留存至今的只剩下100多栋,“人们对城市记忆的传承还是来得太晚了,现在许多新修的仿古建筑,无法和老房子相媲美。”

  今天的我们已经无从想象彼时杭州的老房子景象,但外国友人在那时对杭州作出的“木耳拌豆腐”的评价,倒是可以给我们一个畅想的空间。黑色的房顶,白色的砖墙,青砖的小道,江南雨巷曲径通幽。“为什么不能把城市的十分之一让给这些老房子喘息?城市提速发展的背后,是我们拱手交出了人们对这座城的集体记忆。”仲向平在书中谈到,如果去掉西湖边的老房子,“游客只需半个小时,就可以走完整个西湖。”

  一处老房,一段时光。在西湖畔,光是别墅,清末名人就有龚自珍、康有为、胡雪岩、吴昌硕等的故宅旧院,民国人物蒋介石、杜月笙、史量才、蔡元培、马寅初、都锦生等的庄园洋楼,还有文艺大家郁达夫、潘天寿、黄宾虹、林风眠、盖叫天、李叔同、马一浮、丰子恺、赵无极等的旧居老屋。按照仲向平的话来说,那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人们爱听老房子里发生过的秘闻轶事,无可厚非。但在满足自身猎奇心态之余,我们是否又在如何对待老房子这一问题上,失去了进一步思考的方向?作家陈丹燕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联想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我在写一本《外滩影像与传奇》,开始访问黄浦江畔的建筑,其中之一是前身为汇丰银行的浦发银行。”陈丹燕说:“在改造过程中人们发现,门厅里有汇丰银行时代的壁画,浦发银行使这个壁画重见天日,但同时把壁画当中镶嵌的汇丰银行的标志全部铲除,在原地安上浦发银行的标志。”

  尊重历史,很难。尤其是对个人历史的尊重,对本地历史的尊重,似乎我们只要保留了老房子的整体,就可以对细节进行随意的增减,随意地加上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我们并没有尊重个人的感受。”陈丹燕的话语,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们能为老房子放慢城市建设的进程吗?能为它们在日渐逼仄的城市中腾挪出一处可供其成长的空间吗?在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看来,这些并不现实。“旧区改造是重要的,使得城市面貌得以改观,但是旧区改造有时是一个城市在一段时间内疾风暴雨式的改造。”他认为,旧区改造与老房子保护,在一段时间内一定会形成很尖锐的矛盾,却无法阻挡旧区改造的步伐。“不过,当这些老房子作为一种风景、景观、历史、文化,成片倒塌的时候,你不为之动容动情吗?”

  矛盾、纠结、犹豫,我们用这三个词来形容人们在今天对待老房子的态度,颇为中肯。但如果将眼光放得更为长远些,比如100年后,这些老房子又会是一番什么生存境况?

  “今天我们建设的一些标志性建筑,或许在百年后的人们看来,也成了老房子,如同我们在今天看那些老房子一般。”仲向平说,西湖边的建筑大多以清朝和民国时期为主,再往回溯,也只有岳庙、灵隐寺等古建筑,“人类一直在进步,时代也在更替,建筑也是同样如此,未来的事情,谁说得准呢?”

  想起俄国作家果戈里曾说过的一句话:“当传统和歌曲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城市和人一样,也有完整的生命历程,从童年至成熟,这个多磨且个性的过程默默地记忆在它的城市肌体里。我们这代人,无非是其中的一小段。

  读懂一座城,在于老房子留给我们的这些历史碎片。岁月,则用自己的双手将这些碎片漂于水面。我们的责任,是将这些碎片一一拾起,用时光缝合,并将日渐丰满的片片记忆,交付给未来。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阅读会 00019 杭州忆,最忆是老宅 2013-10-25 3232385 2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