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都市里的乡村记忆

  丁谨之

  当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被城市的灯红酒绿充斥,被坚固的钢筋水泥包围时,都市人开始想念曾经稻花香里的蛙声一片,开始寻找一个绿树村边合的地方。人们都知道“西湖赏月”,却鲜有人知道这句话的下半句:“皋亭观桃”。皋亭山蜿蜒在杭城以北,横跨拱墅、江干和余杭。在这座山的南麓,便是端坐了五千年的古镇丁桥,一个至今保留着乡村记忆的地方。

  十年前,城镇化的号角在这里吹响。渐渐地,鳞次栉比的高楼取代了曾经的茅屋村舍。原以为杭州最后的农村也将从此消失不见,所幸,在丁桥规划的蓝图里尚有一片珍贵的留白。这留白处便是离我们远去的、质朴的乡村记忆。其中,有山月涧草,有狗吠鸡鸣,有怡然自得的黄童白叟,有齐备鸡黍、邀友共饮的邻里情谊。上塘河以北的皋亭村和沿山村,将以它们的原貌与绵延9公里的皋亭山一起,成为丁桥镇诗情画意的后花园,也为杭州保留下一个蓦然回首时,依旧能寻觅到乡土情怀的田园故地。

  每年垂柳挂丝的三四月,皋亭山下、千桃园中的桃花便会含着宿雨,灼灼而放。颜色深浅处,仿佛美人未匀开的妆面,映着上塘河水,更添几分妖娆。清人胡涛曾这样歌咏皋亭观桃的盛况:“城中士女爱出游,纷纷逐队如去流”。皋亭山的桃花盛开,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出游理由。这样浩浩荡荡的人流里,又不知成全了多少一世情缘。人面桃花相映红,是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向往。桃花艳丽烂漫,也承载着人们宜室宜家的平凡心愿。

  从空中俯瞰丁桥镇,最显眼的是横四纵三的水道。这些河流像丁桥的经脉,深深印刻着过往的旧事,又记载着这座小镇新时代的脉动。它们有的是古运河的一支,旁观了商旅兴旺的黄金年代,见证了王朝的变更与兴衰;它们有的并不知名,却年复一年灌溉着丁桥的稻田,带来一个个丰年;它们有的诞生于丁桥人勤劳的双手,流淌诉说的是爱家爱乡的拳拳之心。

  曾经,丁桥的早晨开始于河边的汲水声,接着水车轧道的声音便驱开晨曦的雾霭。河道两岸是每天最热闹的地方,女人们三三两两地来河边洗菜浣衣,孩童们呼朋唤友去水中摸鱼儿。而今,城镇化的丁桥依旧流水潺潺,岸边更添了规整的绿化,建起了崭新的游步道。河水越发清澈,依稀可以见到河底柔软的青荇,夏初还有成群的蝌蚪。清晨与薄暮,这里不改的仍是如织的人流,保留的是来河边踱步的习惯,回忆的是过往的生活。

  被称为“吴故水道”的上塘河依旧可以通船。从南宋时建的赤岸港出发,乘着“水上巴士”,一直可以坐到武林门。水声汩汩,这碧水悠悠里不知倾入了多少年来两岸雕花窗中泼出的胭脂水;桨声吱呀,惊扰的除了水中的双鲤鱼,不知是否还有佳人妆楼颙望的绵绵思绪。此时,若有一袭烟雨相伴,不妨画船听雨眠,做一个古老的江南水乡梦。

  小小的丁桥镇美景如画,也曾有不少风流人物在这里留下足迹。如今,他们的传奇不仅书写在严正的史书里,还生动地活在丁桥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中。夏日的茶余饭后,不妨拎一条板凳,去古樟树下听听白发长者们的闲谈:有丁兰刻木事亲的感人孝道,有班荆馆里衣冠楚楚的文明礼仪,有王蒙、金农隐居不出的文人气节,还有文天祥不畏强敌、皋亭争论的铮铮傲骨……

  在高楼林立的上塘河以南,依旧可以找到三两农舍,算得上是不忘旧的情怀。虽说自来水管早已接入了家家户户,但七八口古井仍未废弃,对此还可以回味旧时万户捣衣声的夜晚。在四通八达的公路陆续通车的同时,皋亭山上的隋朝古道也被发掘,漫步其上仿佛还可以听到历史的回音。

  厌烦了都市生活的人们,不妨驱车到丁桥,看一看这令人忘却一切烦心事的乡野,过几天村民的生活。在这里,可以沿着上塘河,闲步看鱼游;可以在八百亩果园中,观赏橙黄橘绿时的一年好景;也可傍着桑阴学种瓜,体验一把耕稼之乐;还可以饮一杯农家浑浊的腊酒,尝一筷丰年留客的鸡豚。

  在摩天高楼充盈眼帘的今天,繁华变得并不让人艳羡。相反,一份闲适的心情则成了人们的心中所求。远离城市中心,最晚迈向城镇化的丁桥镇,俨然已成了钱塘最后的一片山水田园。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20 都市里的乡村记忆 2013-10-25 3212157 2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