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理论视野

文化之憾需柔性纾解

  实难想象,在《中国好声音》之类娱乐狂飙之下,一档听起来就怪生僻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竟火了起来。这个刚刚在举国关注中完成决赛的电视节目,最初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观众的收视热情将其推至央视综合频道。有机构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热播时,收视率飙升4倍,直逼《中国好声音》。

  老实说,自从书写被键盘取代,有识之士对书写文化没落的担忧,从未间歇。但就是这样一档类似于小学课堂作业的电视节目,却能引发街谈巷议和收视热潮。文化人士,毫不吝啬地将这档电视节目标注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收视率和价值传输巧妙结合的“优良典范”。

  听写大会的成功,起码可以说明两个问题:

  一个是,即便现在这个社会看起来比较浮躁,大家表面上对经典文化的东西不屑一顾,但实际上人们的内心还是存在着文化的需求。少一点声色犬马的“阳春白雪”,并不必然遭致民众的排斥。“听写大会”的成功,就是例证。

  其次,弘扬传统文化、经典文化的电视节目,并不必然被打入荧屏的“冷宫”,关键看能否将趣味性和知识性巧妙结合起来。以往,我们并未少见一些调门很高、宣扬“主旋律”的东西,但因为其形式落伍、颐指气使而令人生厌。但“听写大会”采取竞技的形式,一笔一划之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引发场外之人心跳加速。同时,节目采取了专家场外通俗释义的方式,使得传统文化细无声地滋润观众的心田。这实际上是“寓教于乐”的现代范本。

  与汉字听写大会相比,眼下的一些电视节目不敢让人恭维。打开一看,给人的感觉是两字:“硬”与“俗”。硬是说,一些节目也想把公益性放在第一位,却总是不得要领,或生拉硬拽,或居高临下,充满说教式、灌输式、单向式,缺乏渗透式、感召式、互动式;俗是说,一些娱乐节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通俗,而是为了吸引眼球放弃底线,一味低俗、粗俗、媚俗,特别是有的主持人俗不可耐,本身素质低下,缺少常识,只好把肉麻当有趣,把庸俗当幽默,以博取低廉的笑声。对此,消费者并不买账,在文化消费日益多元的今天,他们“用眼投票”,频换频道,或者干脆上网“淘宝”。

  公益性始终前置于经营性,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关键在于,电视内容本身得是干货,得打硬。只有那些关注现实、艺术精湛、思想深刻、制作精良的文化产品,才会最终赢得观众的喜爱。“听写大会”的成功,则彰显出一些主流媒体的主动作为、肩负使命的柔性身段,以及将市场和价值、传播和效果结合起来的高超手段。于此,我更看重“听写大会”的现实意义。


浙江日报 人文·理论视野 00014 文化之憾需柔性纾解 2013-10-22 3227375 2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