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记忆,
此处寻

我在:
文成县黄坦镇王宅村

  时隔十年,重返祖居。从原来那个专心读书的高三学子,到如今而立初年的社会青年,我按部就班地实现着人生若干自然的蜕变。而眼前的这座老房子,也经历着它人去楼空后必然的荒凉。一个成长,一个衰败。

  我的童年并不在这里度过,只有以访客的身份偶尔停驻。这里是父亲出生成长的地方。小时候听着父亲絮叨发生在这里的酸甜苦辣,多少有点“今非昔比”的不耐烦。可当我站在它面前时,言说的岁月竟也身临其境起来。仿佛看到父亲背起书包,踹开在门前逡巡的土狗,跨过淙淙小溪和斑驳的石桥,朝对面山头的学校跑去;仿佛听到一个少年用稚嫩的肩头扛起成捆柴火,负起家庭重担时疲累但坚定的脚步声,把所有对其所谓并不根正苗红“身份”的指指点点“嘣”地关在门外;仿佛闻到大灶里好多年用来充饥果腹的番薯藤叶烧熟的味道。这道现在已经被包装成有机农家菜的菜肴,父亲再未碰过。

  记忆鲜明起来,承载它的房子日益颓落。黑瓦层层,分明比耄耋额上的皱纹还深还长;泥墙垛垛,未必比忆往昔的心情更厚更重。老房子的周围,新楼房早已鳞次栉比,与父亲离家外出闯荡时的记忆迥然不同,小时的玩伴也已各奔西东,周边住的多是从山上下迁的移民。如果这座老房子也没了,我们还能找得回属于自己的过去吗?

  也许,这就是这座老房子当下最温暖的价值。曾经,它是为父亲遮风挡雨的家;如今,它是珍藏那份成长记忆的时光宝盒。纵使周遭再物是人非,只要这座房子在,就能找到将记忆和现实联系起来的按钮。它看得到,摸得着。它的存在,为回到过去打通了时光隧道,成为最真实的注脚。

  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房子承载着文化。除了更具历史文化符号或开发价值的老房子外,更多的老房子只能成为社会进程中轰然倒下的尘埃,这股新旧更替的洪流无人可以阻挡。

  对于很多家庭而言,房子承载着财富。改善居住条件是他们的梦想。外面赚大钱,回家买新屋、盖新房,本就是光耀门楣、扬眉吐气的喜事。这不正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意义吗?

  对于父亲和我而言,房子承载着“我的历史”。我不要建筑,要一个家。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记忆,
此处寻
2013-10-22 3223608 2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