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大学生李鑫求学打工两不误

寒门学子反哺双亲

  记者 黄宏

  通讯员 陈胜伟 张伟星

  见到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大四学生李鑫时,他刚下课,正准备去实验室做实验。

  这个穿着朴素、不善言辞的大男孩,用顽强的毅力改写了人生的轨迹。他在校期间用自己打工的收入养活自己,还每年至少为患病的父母赚了1万多元的医疗费。

  李鑫出生于建德农村。由于常年高强度的体力劳作,父母同时患上严重的高血压和心脏病。李鑫自己在读初三到高三期间,身患气胸并先后5次严重复发,手术不仅让他的身心备受折磨,更让整个家庭因支付高额医疗费而债台高筑。

  李鑫是带着父母东借西凑的2000元钱来学校的,并通过绿色通道完成报到。“到校就想着打工。”他说,入学之初,他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学费问题,不再给家里增加负担。

  他在学校食堂找到一个勤工俭学的岗位,“钱不多,但可以免费提供一日三餐。”李鑫说,他算了一下,这个岗位折算成钱,每个月将近500元。

  吃的问题解决了,但一想到家里的父母,李鑫就充满了焦虑。“父亲是泥水工,母亲不认识几个字,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抚养我长大、上大学,非常不容易。”李鑫说,他当时暗暗下定决心,要多打些工,为父母亲解忧。

  其他同学还在适应大学校园生活的时候,李鑫就开始了他的打工之旅。“第一个学期打了七八份工,推广校园学生宽带、卖山核桃、做家教……”

  最辛苦的是推销山核桃,校园离山核桃炒货店比较远,他常常是提着20多公斤山核桃,走数公里路回校园推销。“到了学校,浑身都痛。”李鑫说,虽然累,但自己还是不能停。

  李鑫的日子过得特别忙碌而充实:早上6时多起床,到晚上11时多睡觉,晨读、上课、自习、做作业、做实验、参加活动……“为了父母,不怕吃苦。”他说,他每月只给自己留下200元生活费,其余的钱全部邮寄给父母,用于补贴家用。

  暑假期间,李鑫也忙个不停。他在建德老家办起了培训班。“用毛笔字写个海报,办暑假培训班,每人收费400元。”李鑫说,每天他要培训近8个小时,实在是辛苦钱。

  “这笔钱,我除了留下一个月的生活费外,全部留给父母做医药费。”李鑫说,他永远忘不了,当时母亲为了供他上学,累死累活地在田里劳作,硬生生熬出病来。

  在大二时,他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始走进实验室,主动申请担任了生物物理实验室科研助手,把仅有的课余时间用在协助老师搞科研上。他参与了国家级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主持省级科研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各级项目近10项。

  作为学生创新团队的负责人,由他领衔研发的“电阻式智能光显冬笋探测仪”,已经获得浙江省大学生物理科技创新竞赛二等奖,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目前,在此项目成果的基础上,他又继续深入研究,新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两项。

  除此之外,他还曾获得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三等奖,浙江省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一等奖等奖项。

  “毕竟我是来学习的,不是来打工的。”李鑫至今还记得父亲的嘱托。他上大学前几天,父亲沉默了很长时间,然后对他说:“我们老了,将来要靠你自己,你要好好学习。”

  “希望有一天,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有更强的经济能力,让父母亲的病能得到根治。”李鑫坚定地说。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寒门学子反哺双亲 2013-10-18 3219120 2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