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马歇尔与杭师大师生互动
为真理,他喝下致病细菌
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陈鑫
谈起诺贝尔奖,人们惊叹那些天才的科学发现之余,似乎更热衷谈论科学家的八卦趣闻。在火热的“诺奖周”即将过去的时候,我们正巧遇上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12日,澳大利亚微生物学家、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来到杭州师范大学与师生互动交流,带来自己的故事——他可是一个和诺贝尔本人一样有一股“疯狂”闯劲的科学家。
为了探索真知,诺贝尔改良炸药曾经把实验室炸毁,居里夫人常年遭受辐射……这位马歇尔大夫呢?他喝过亲手培养的致病细菌。
作为一名医生,马歇尔一直在和细菌打交道。30岁那年,他还是个年轻的住院医生,就和罗宾·沃伦一起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现在证明,全球有25亿人携带着这种细菌,全中国差不多一半人口的胃里都住着这种小家伙——而在1981年之前,人们对它还一无所知。
马歇尔是在研究胃溃疡的时候发现这种细菌的。他很快写了一篇文章,提出一种设想,认为幽门螺旋杆菌就是引发人类胃溃疡的罪魁祸首。而当时普遍的观点是,胃溃疡是由于过大的压力、不健康的饮食或者酗酒造成的。
“我把这篇文章寄给一个学术会议,不久之后就收到了对方的拒信。”面对着台下这群年轻的中国学生,62岁的马歇尔回忆起当年这段有些辛酸的往事,“他们告诉我,会议论文的名额已经满了,我的论文属于排名最末的那几篇,没有什么价值。”
实际上,当时医学界根本不相信酸性很强的胃里能有细菌生活,更何况这个假说还是由一个来自澳大利亚西海岸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提出来的。
“你们要记住”,马歇尔伸出一根手指,表情变得严肃,“发现了真理,就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哪怕它看起来很简单,也值得你去捍卫。”这个澳大利亚人似乎颇谙中国文化,说这番话时,他展示了一幅图,画的就是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的古老王国越国的国君勾践。“和勾践一样,我准备卧薪尝胆。”
年轻的马歇尔没有真的尝胆——但是更疯狂。他拿起一杯满是幽门螺旋杆菌的培养液,一仰脖子全灌进了自己肚子里。日后得了诺贝尔奖时,回忆起来,马歇尔觉得自己当时大无畏的举动和诺贝尔当年反复实验炸药的勇气颇有得一比。
马歇尔这么做,是为了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亲身观察一下他发现的这些小家伙到底有什么本事。事情发生得比他想象得还要快。才5天,他就开始出现胃溃疡的症状。8天后,他去做胃镜,医生的结论是“感染得非常严重”。马歇尔一边忍受病痛煎熬,一边心里抑制不住激动。他的设想是正确的!然后他开始用抗生素治疗,终于彻底治愈了溃疡。
这个故事,现在已被写进教科书,台下的听众大都耳熟能详。同学们今天见到了勇敢的主人公,笑着看他手舞足蹈地把自己探求科学真理的传奇经历再说一遍,照样听得津津有味。
大家都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马歇尔把以自己为样本的实验详细写出来,震动了医学界。他由此得到很多资助,可以系统地培养细菌,做更多的实验。但是实际上,通过之前那个科学史上少有的样本容量为1的实验,他的理论已经奠定了。他向人类揭示了胃溃疡的真正成因并指出了治愈方法,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再加上耐心的等待,终于,他收获了诺贝尔奖。
这种略带传奇色彩的故事,每个人大概都愿意一讲再讲。马歇尔提醒同学们注意自己最开始被拒掉的那篇论文。“不要怕挫折,不要气馁。这篇论文就像你脑海中最初的科学创见,把它好好地珍藏起来。等到30年后你得了诺贝尔奖时,再把它拿出来,人们会为之惊讶。”
在诺奖热余温未消之际来到中国,马歇尔不可避免地被问及这个问题:中国本土的科学家何时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青睐。坚持和耐心仍然是他给出的答案。
“想想看,在我刚从事科研的时候,澳大利亚和中国其实很相似”,马歇尔说,“年轻人只是把科学工作当成一种谋生手段,甚至还算不上一个能赚钱、有保障的饭碗。因为缺少回报,他们的激情也被遏制了。”马歇尔认为,中国正在逐步加大对科技研究的投入,帮助更多的青年科学家从事更为前沿和全球性的学术工作,从而获取科学的真正价值。“只要坚持下去,我们的成果必将获得认可。那个时候你也许会发现,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你身边的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