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直击全省军民抢险救灾

省军区5000余官兵奋战灾区——

最美,那一眼橄榄绿

  本报余姚10月11日电

  记者 周咏南 廖小清 余勤

  通讯员 左贵东 赵继承 张涛

  全力挺进蜀山村!今晨5时许,宁波军分区某海防营官兵和镇海区人武部民兵水上救援分队80余人迅速集结,载着生活物资和8艘冲锋舟的8辆大卡车,向余姚市凤山街道蜀山村赶去。

  蜀山村位于姚江余姚城区段的下游,积水涌向这里,村庄水深两米左右,水路因冲锋舟无法运达而中断,陆路也被多个积水的铁路涵洞阻断,这里成了余姚城区的一个“孤岛”,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早上,记者跟着部队官兵向蜀山村挺进。

  虽然“菲特”过境已5天,但积水严重的余姚城区,不少路段仍有积水,军车通过时,水花飞溅。20分钟后,军车在凤山街道九垒山村的姚江边停下。“车只能到这里了。”海防营营长李龙平跳下车,这几天,他们一直想挺进蜀山村,但一直无能为力。昨天城区积水下降,部队运来冲锋舟,他们准备从这里进入蜀山村。

  “群众看到我们,激动地招手、呼喊。”宁波军分区政委朱宝定说,昨天凌晨5时许,他们出动40多名官兵,成为第一支挺进蜀山村的部队。当时,村民家中水深1.5米左右,只能住在二楼以上,村道积水更是深达两米,村民只能靠自家的小皮艇、木板、竹排通行。部队先后转移100多名老弱病残群众,并送来一些生活物资,但根本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

  一直奋战到昨晚8时许的官兵们,回到驻地扒了几口饭,又紧急往车内装载物资,直到今天凌晨2时许才休息,早晨5时许又起床往蜀山村赶运物资。

  “快,搬上冲锋舟。”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大家排成两条长队,将一箱箱方便面、饼干、矿泉水接力送上冲锋舟。随后,记者也坐上冲锋舟,只见姚江两岸的下陈渡村、邵家渡村、咸池村一片汪洋,一些一层楼的民房只能看到屋顶。越驶近蜀山村,水越深,漂浮物也越多,冲锋舟的螺旋桨好几次被杂物卡住。

  经过40多分钟航行后,冲锋舟抵达蜀山村,翘首以盼的村民站在岸边呼喊起来:“解放军同志,我们在这里,我们在这里!”蜀山村党总支委员赵夏仙激动地说:“有些村民已经几天没吃饭了,如果不是解放军,村民就麻烦了,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随即,村民与官兵一道将物资转入村民的小皮划艇,然后由村干部和党员、村小组长送到村民家中。

  “老乡,先来点矿泉水救急吧……”今天上午9时许,执行物资转运任务的舟山警备区“洛阳营”教导员周明华,将个人随车储备的一箱方便面和矿泉水全都分发给马渚镇居民。

  周明华所在的舟山警备区前身是功勋卓著的华东野战军第22军。64年前的5月,这支部队顺利解放这座浙东小城,军民结下不解情缘。

  “灾情就是命令,老百姓都是亲人。重返先辈曾经浴血奋战解放的余姚,大家都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愫,我们舟山警备区官兵誓与余姚人民风雨同舟。”在一线负责部队救灾指挥的舟山警备区副司令员管和平深情地说,7日以来,舟山警备区共出动400余名官兵、55辆大卡车支援余姚。

  战士们太困了,每天睡眠时间不足3个小时的某汽车连连长龚清生心疼不已,可是从四面八方运送来的方便面、矿泉水亟需转运,他所带领的运输分队,一连数日马不停蹄奔波各镇街,官兵们既当驾驶员又当搬运工,个个超负荷状态工作,体力透支严重。今晚9时,在余姚救灾物资中转站,官兵们仍在装运物资。

  不仅如此,省军区前进指挥所也一片忙碌,5000名官兵来到余姚以后,立即开通指挥通信平台,确保救援通信畅通,并与地方政府一道构建网格化指挥、用兵救援体系,确保抢救救援全覆盖、高效率。与此同时,部队还派出医疗小分队深入临时安置点义诊,官兵昼夜巡查重点堤坝、水库。

  还有没有群众被困?救援是否存在死角?省军区前进指挥所今天又组织部队进村入户,到点排摸、逐户排查。13时30分,舟山警备区、预备役师的150余名官兵和医疗小分队,携带食品和医疗药品来到梨洲街道姜家渡村,兵分3路挨家挨户了解情况。

  “村里有位80多岁的老人,眼睛看不见,被困4天了,儿子也不在家,你们快去看看他。”部队刚到村口,就有村民前来求助。在村民的引领下,舟山警备区政委冯阜营立即带领6名官兵推着橡皮艇赶去。老人听见外面有人喊话后,立即探出头来,由于老人家的房门已锁,一时找不到钥匙,官兵就将食品用绳子吊上去。

  据统计,省军区部队今天共出动2500余名官兵运送物资、转移群众,运送物资418吨,发放3.8万余元的药品。


浙江日报 直击全省军民抢险救灾 00004 最美,那一眼橄榄绿 2013-10-12 3216609 2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