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社会

杭州大塘巷社区——

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记者 张丽

  本报杭州10月10日讯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统计数据显示,97%的老人更愿意在家安度晚年,居家养老是更合适的养老模式。

  今天,记者走进杭州市米市巷街道大塘巷社区,早就听说该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人气旺,但真正见到还是不由得惊叹:这个社区成功打造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早上10时许,刚进门,就看到4名老人围在一起下象棋,旁边站满了“军师”。长长的走廊两边,分别是棋牌室、理发室和阅览室,老人们三四人一组,玩得不亦乐乎。走廊的尽头,是一间大型的活动室,10多名老人唱越剧、拉二胡,个个笑容满面。

  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大塘人家老来乐会馆。“老龄化是必然的考验,我们希望能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让老人能就地安享晚年。”社区党委书记喻煜说。

  和杭州不少老小区一样,大塘巷社区老龄化较为严重,1941名老人,30%的老年人口比例,居家养老的探索之路也走得磕磕绊绊。

  “我们无法上门照顾每个需要照顾的老人,但可以鼓励老人走出来,聚到一起,这样就可以节省不少人力成本。”2009年,大塘人家老来乐会馆成立,550平方米的小洋楼,整合了日托所、爱心食堂、阅览室、棋牌室、健身房、慈善超市、社区康复站、理发室、文体活动室等多种文化活动场所。

  老人找到了一个找乐子的平台,但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人员不够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在  街道的支持下,大塘巷社区配有4名专职的助老员,但是相比老年人口,人员配备还是有些力不从心。“中心是由助老员监管的,他们要上门为特殊困难老人服务,还要维持中心的管理,实在忙不过来。”

  今年5月,中心被外包给杭州慈鸿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门从事为老人服务的公司,员工都持有养老护理员证书,懂得基本的护理知识,也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

  “汪大伯,您来了。”汪志祥老人刚走进中心,就有一位“慈鸿”公司的职员上来搀扶,“今天气色蛮好的。”老人听了很开心。今年70岁的汪志祥是位独居老人,老伴早年去世,唯一的女儿在上海工作,曾经一度精神萎靡。

  前段时间,“慈鸿”公司组织了乒乓球比赛,汪志祥报名参加。每天,他往中心跑,训练球技。渐渐地,身体硬朗了,心情也开朗不少。

  “其实老人就像小孩,喜欢闹一闹,乐一乐,公司懂得这个道理,经常会组织一些活动,激发老年人的兴趣。”社区主任陈军梅说,他们还相继举办了绿色植物种植大赛、健身操培训等,都受到老人的喜爱。

  健康是老人最为关心的话题。“慈鸿”公司请来了省肿瘤医院护理部原主任施庆和,每天在中心护理室,接受老人的咨询。“老人的病,很多是因为心理问题引起的,我除了提出一些医护方面的建议,还会陪他们聊聊,帮他们开导开导。”

  今年8月,在试运行3个月后,社区组织了老年人代表进行听证会,听取对服务外包形式的意见。老人的满意度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工作人员态度很好”“活动很多,我们喜欢参加”……老人们七嘴八舌说着自己的喜爱。“我愿意在大塘巷社区快乐地老去。”一位老人的话,得到大家的认同。


浙江日报 社会 00015 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2013-10-11 3214541 2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