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我们的“金仙娘姨”

——记一心为民的临海永丰镇党政办副主任叶金仙

  本报记者 翁浩浩

  市委报道组 陶晓庆 陈耿

  午后,临海市永丰镇吕山店村,71岁的村民沈梅芳坐在家门口休息,远远见到叶金仙,表情立刻丰富起来,笑着说:“金仙娘姨,你又来看我们啦!”

  叶金仙是永丰镇党政办副主任,也是吕山店村驻村干部。从1991年成为乡镇干部开始,她一门心思扑在农村,一心一意为民办事,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金仙娘姨”。

  “如果有一点私心,以后还能见老百姓的面吗”

  记者日前见到叶金仙时,她刚从医院打吊针回来,眼皮略肿,脸色发白。由于最近工作忙,吃饭没规律,她肠胃的老毛病又犯了。医生让她打3天吊针,她怕耽误工作,打完一次吊针,配好消炎药和止痛药就回镇里上班了。“她干事风风火火,要是工作没做好,吃饭睡觉都没心思。”同事这么评价叶金仙。

  这阵子,镇里“三改一拆”工作抓得紧,叶金仙几乎天天去吕山店村,跑得勤、干得实,再硬的“骨头”都敢啃。在吕山店村一片漂亮农居房的中央区域,记者看到一处刚拆除的老房子。附近村民说,如果不是叶金仙,这地方恐怕拆不下来。4年前,村里搞康居工程,先建后拆,部分村民建起新房,但老房一直没拆,后来索性当起 “钉子户”。村干部上门做工作,也被骂了出来。

  “不符合规定的事,没什么情面好讲!”叶金仙下定决心,拿村里最有影响力的林家“开刀”。她和村干部前后上门做了十几次工作,林家才勉强答应,但打起“太极拳”。叶金仙没有知难而退,一面请来老村主任一起做工作,同时对林家下了“最后通牒”:“愿不愿意都得拆,谁有意见来找我!”终于,林家在期限内拆除了老房。

  啃下这块“硬骨头”后,一周内,村里有7户村民自行拆了老房。随后,16户人家的老房子全部拆除。

  熟悉叶金仙的人都知道,她做事讲原则,原则问题“寸土不让”。说起叶金仙的硬脾气,镇党委组织委员朱轶俊特别佩服。

  吕山店村搞康居工程时,村里有个“上手人”(当地方言,指有势力的村民)非要和别家调换一块地基,对方不同意,他就阻拦对方建房,还找叶金仙帮忙协调。叶金仙立场明确:这事必须征得对方同意。自讨没趣后,此人又找镇干部说情,都被叶金仙拒绝,便恼羞成怒地到临海市纪委告她,说驻村干部不作为。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无论对方如何施压,叶金仙始终坚持原则:“这件事必须双方自愿协商解决,如果有一点私心,以后还能进村见老百姓的面吗?”最终,“上手人”没能如愿以偿。事后,另一方村民来找叶金仙,佩服地说:“为换地基的事,我一直担心会受欺负。现在的干部,作风没的说!”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实事”

  22年乡镇干部生涯中,叶金仙先后当过十几个村的驻村干部,与各村百姓结下了深厚感情。至今,她以前驻过村的村民有事,还会经常来找她。

  在八叠村,记者见到了78岁的谢廷枢和老伴吴冬青。如今,老人家搬进漂亮的小洋房,生活越过越好。“如果不是金仙娘姨,我和老太婆都不知道在哪了!”谢廷枢感慨地说,眼里泛起泪花。

  这事发生在2006年。当时,叶金仙是八叠村的驻村干部。超强台风“桑美”来袭,暴雨如注,八叠溪突发洪水。叶金仙坚守在抗洪第一线,在清点转移人数时,她突然发现谢廷枢和老伴不见了。原来,两位老人之前被转移到集中安置点,因为心疼家当,又偷偷跑回家,却被汹涌而来的洪水困住,情况万分危急。听说险情,叶金仙二话不说,带领3名男同志,手牵手冲进齐腰深的洪水中,向老人家里挺进。

  “我们刚回家时,洪水才没到小腿,等我和老太婆拿着东西想出去时,大水冲进来了,把我们逼到墙角。水很快淹到胸口,我想这次死定了。”谢廷枢回忆说。八叠村村干部许尚福则说:“一个女同志,带头跳进洪水中赶去救人,真不容易。”

  叶金仙让村民们记住的事还有很多。2005年,她开始担任八叠村驻村干部,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整治村容村貌。不到3年时间,环村道路硬化了,水毁工程修复了,生态厕所建好了,老百姓满心欢喜。2008年,叶金仙调任吕山店村驻村干部,八叠村村民心里千万个舍不得。

  “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好事、实事。”叶金仙有个习惯,把每天要做的事都记在本子上。20余年来,她已写满了六七十本笔记本。

  在吕山店村,村民如果不是三年五载外出的,她都认识;村里一些人家,最近发生了什么事,她都清楚。她还收集了超过90%农户的联系电话,平时保持联系;逢年过节,还会发祝福短信。

  说起叶金仙,吕山店村村民谢帮根非常感动。谢帮根平时打零工为生,妻子在家务农,一家人过得清苦。几年前,儿子又遇车祸去世。叶金仙到他家走访时,得知夫妇俩曾为儿子买过保险,这次出意外可理赔。可夫妇俩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压根不知道有这回事。叶金仙赶紧找到保险公司,又去交警部门翻档、补资料,到派出所打证明,来回跑了8次,终于帮谢家拿回了应得的理赔金。

  “做群众工作就要以心换心,否则肯定做不好工作”

  在叶金仙眼里,村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她愿意一心一意地付出。为此,有人觉得她“傻”,她却不在意:“做群众工作,就要以心换心。要是总怕吃亏,肯定做不好工作。”

  正因如此,尽管叶金仙多年来面对的不是“烫手山芋”就是“烂摊子”,而她总是乐此不疲。

  在农村,收农医保费是件麻烦事。在吕山店村,大部分青壮年村民外出经商务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孩子,每年收农医保费,需要花大量精力。起初,很多村民不了解农医保的好处,不愿意参保。有段时间,叶金仙一进村民家门,村民就觉得她又来要钱了。

  一次,叶金仙到章大伯家收医保费,老人态度十分强硬,任凭她怎么劝说,回答就两个字:“没钱。”这时,叶金仙看到客厅桌子底下放着几筐猕猴桃。“大伯,你这猕猴桃卖吗?”叶金仙笑着问。“卖不出去啊!”章大伯叹息一声。“那你卖给我吧。”叶金仙说,章大伯却不好意思了,坚持要送给叶金仙。

  叶金仙拿过15斤猕猴桃:“这猕猴桃就算卖给我,钱我给你垫付医保费,你看怎么样?”老人想了想,终于答应下来。第二年,章大伯骑三轮车不小心翻车,腿部严重受伤,看病住院花去1万余元。由于参了保,得以报销四五千元医药费,他激动地对叶金仙说:“幸亏当初听了你的话!”

  对那些长期外出的村民,叶金仙一个个打电话动员参保。有些人一时半会回不来,她就先垫钱。2011年,农医保收取标准是每人每年100元,叶金仙垫了5000余元。去年,叶金仙垫了7000余元。有的人心细,记着自己欠的账,回来就还了;有的人忘了,欠了几年都没还。

  “有些人说她傻,但我知道,我妻子做事很投入,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丈夫郑学勤说。

  “家人支持我的工作。到镇里加班,无论多晚,丈夫都骑摩托车送。”叶金仙说,儿子5岁时,她开始担任乡镇干部,每逢加班,丈夫和儿子只能到外面餐馆吃面条。如今儿子已27岁,在当地一家汽车企业工作。“作为妻子和母亲,我亏欠他们太多了!”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我们的“金仙娘姨” 2013-09-25 3193959 2 2013年09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