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香填满“空心村”
——宁海东山村复活记
记者 陈醉 通讯员 陈云松 胡燕红
49岁的宁海东山村村民叶富亦一直在外打工,最近,他看着村里红火的桃园眼馋,想回来开片山林种果树。
“老叶,你才回来呀?来来来,去我家吃桃子,今年卖得好,没剩几个了。”一回村,叶富亦便跟老邻居陈国秋撞上了,跟着他来到一片30亩的桃园里。只见一群年轻小工在修剪枝条,村道上一辆辆运输车来回忙碌,运走最后一批桃子。
这是原本的“空心村”吗?叶富亦有些恍惚了。
上世纪90年代,和我省诸多偏远小山村一样,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壮劳力大多外出打工,村集体经济基本为“零”,东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空心村”。只留三两白发苍苍的老人蹲坐在村口聊天,还有漫山无人打理的山林。
陈国秋也曾主动转移出村。6年前他还在宁波、天津等地给人做木工,现在已是村里的水蜜桃种植大户。“今年桃子卖到每斤9.5元!”他笑得合不拢嘴。
从山上的桃园看下来,另一个同样回村“掘金”的村民陈金斋,他的金橘就种在山岙岙里,长势很好,估计今年过年前后每亩1.5万元的收成没问题。
“几年不见,村子已被果园包围了。”叶富亦在村里走了一圈,粗粗估算,已有一半多村民回乡,种植了橘子、水蜜桃、猕猴桃等近20种水果,果香填满“空心村”。
“空心村”如何转“实”,东山村的初始密码是一棵水蜜桃。
“我们这里的土壤、气候非常适合‘奉化水蜜桃’生长,一个就能卖到几元钱。”村干部叶菜亦看着日益流失的劳动力和一成不变的小村着急了,他认为,小山村需要因地制宜发展,并把目标锁定在了水蜜桃上。
可乡亲们开始并不积极,只有几个党员干部带头试种。叶菜亦就是其中一个。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技术培训,一开始,他只按传统的方法种植,桃子品质好与不好完全靠运气。遇上好一点的年成就雇车将桃子拉到城区的各大市场去卖。“那个时候批发价能卖到每斤一两块钱就已经很高兴了。”
摸瞎蛮干不是办法。2008年,胡陈乡政府大力培育各村的特色农业产业,成立水果协会,专门邀请农林专家下到农田指导农户种植桃子,东山水蜜桃的品质一年比一年好。这一年,又一批桃子挂果上市,效益比种水稻高出3倍多,村民都动了心。“以前我算是村里的水蜜桃种植大户,不过后来大伙看到种水蜜桃收益不错,都纷纷种植,我现在只能算是一般的种植户了。”叶菜亦笑着说。
乡村“沉睡”的资源一被唤醒,力量无穷。
村头一幢二层白墙小楼,赭色木牌上写“桃乡农居1号”。这个周末,5间客房全部客满。“村里头一个‘农家乐’就是我办起来的。”农居主人陈余分透着满足,看着村里果园客流不断,他前年就把自家闲置的农房装修成旅舍,条件不比城里的酒店差。“一年9万元稳稳的。不算多,在村里也就算中等。”全村像他这样办农居旅舍的有7家,现在每到周末都住满了人。
老陈说,村里办桃花节最热闹的那几天,有的村民一天光是烤土豆就卖出3000多元、青麻糍一天卖出2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