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甘守寂寞为民生

——记龙泉市档案局局长朱志伟

  本报记者 黄宏 市委报道组 鄢鸣

  冷清,说到档案局,人们就会想到这个词。龙泉市档案局却不一样:一进门,就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家忙着查询土地、山林登记,数十年前的用工信息,甚至上一辈的婚姻登记……

  档案,是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沉睡中的记忆,该如何为今所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为解开这个难题,龙泉市档案局局长朱志伟付出了10年的努力。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10年来,龙泉市档案局共建立起20个民生数据库,提供检索信息110万条,敲敲键盘,老百姓就可检索到想要的信息;从故纸堆里,可找出各个历史时期的10多万个司法案例,为群众“现身说法”。

  档案馆成“百姓窗”

  10年前,一双满是喜悦的眼睛,至今让朱志伟记忆深刻。当时,他刚被任命为档案局局长不久。

  这份喜悦来自一名当地农民。当时,因为儿子要上大学,该农民本计划砍掉自家承包的山上的树木,卖了给儿子当学费,不想被人拦住,说那不是他的山,不能砍。他到处都找不到证据,最后到档案局来“碰运气”。

  工作人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了凭证。那位农民激动得热泪盈眶。“但我知道,那是他运气好。”朱志伟说,以前的档案,要靠手工查询,一不留神就查不到。

  档案虽是一张纸,但关系着每个人的生活,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这件事,让朱志伟暗中下了决心:“档案馆不仅是‘文件库’,更应是‘百姓窗’。”

  查档,不能光看个人运气。一个当时十分大胆的想法,在他脑中形成:把所有和民生相关的档案扫描进电脑,老百姓来查询,只要轻敲键盘,就能查到。

  这种决心,容易下,却不容易干。当时,龙泉市档案局的账户上,只有7万多元。全局办公条件非常差:库房里,弥漫着陈年纸张的臭味,急需换气设备;办公室内,连台电风扇也没有,盛夏之时,工作人员汗流浃背;办公经费更是紧缺,接到异地开会通知,都要皱好几下眉头……

  两头都急需用钱,先管哪边?朱志伟下定决心:先做好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局里的事以后再想办法。

  2004年底,土地房产、山林权属等百姓急需的8个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顺利建成,共有26万页档案,这一做法在全省领先。

  之后,朱志伟一发不可收拾:2005年5月,671卷、5万页、跨度30多年的婚姻档案实现数字化;2006年,新安江、紧水滩、滩坑等5个库区3万多页移民档案,以及142个卷宗、53万条文件级条目录入……现在,龙泉的老百姓走进档案局,很容易就能查到自己想要查找的档案。

  “抠门局长”人人敬

  走进朱志伟的办公室,千万不能掀起沙发上的垫子。一掀,他就脸红。

  那是因为,这垫子是用来“遮羞”的。只要一掀开就可以发现,这张革制的沙发早就裂纹斑斑,表面的漆大片大片掉落。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在龙泉市档案局,朱志伟的“抠门”,那是出了名的。他自有理由:档案局经费少,钱一定要用到为百姓服务上。

  “省钱”是朱志伟的口头禅。档案局的干部经常要组织学习电教片,可局里没电视机。为了省钱,朱志伟把自家的电视机,搬到单位“充了公”。

  单位实在非要添置什么物品不可,朱志伟也常常皱着眉头,老想“抠”点钱出来。直到现在,档案局的工作人员还常会说起一件陈年往事:一次,办公室的一位同志买了一条10元的毛巾,用来擦桌子,结果很长一段时间被朱志伟批评,因为以往买的毛巾是2元一条的。

  让同事们印象更深刻的是,2005年,新档案馆落成开馆,朱志伟为了省搬运费,自己带头和全局10多名工作人员一起,用10天时间搬运了10多万卷档案。

  “朱局长宁可让机关干部多点‘痛苦指数’,也要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业务指导股股长桑丽仙说。

  因为少受战火波及,龙泉市档案馆清代以来的档案,是全省县级档案馆中最为丰富的,其中的司法档案更是弥足珍贵,一共有1.7万余个卷宗、88万余页,形成时间为1858年至1949年。

  朱志伟带领全局上下,全力开展抢救保护,并与浙江大学进行合作,获政府专项投资300多万元;还争取到省档案局、省社科联、中华书局等单位的支持,获得研究出版经费1400多万元。

  “我要争取让这项研究成为世界记忆的一部分,填补浙江在这方面的空白。”朱志伟自豪地说。

  尽心当好“服务员”

  龙泉市档案馆的查阅大厅内,摆着5副不同度数的老花镜。

  2011年起,朱志伟发现,到大厅查阅民生类档案的群众逐渐增多。其中很多人年事已高,而查档案又特别费眼力,细心的他为此专门配了这些老花镜。

  要全心全意当好群众服务员,这是朱志伟常常挂在口中的一句话。为了当好“服务员”,10年来,只要有空,朱志伟就会去查阅大厅,和查档的人聊几句,听听他们的需求。

  朱志伟要求同事们为民服务时,要做到“三心”:热心接待,送上一杯热茶,递上一副老花镜,让群众有家的感觉;细心查档,计算机和手工两种检索一齐上,尽力让查档市民满意而归;耐心解释,分析原因,提供建议,让没有查到档案的群众也理解。

  “为民服务无止境,在实干与坚守中让人生出彩。”这是别人对朱志伟的评价,也是他几十年来践行的人生信条。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甘守寂寞为民生 2013-09-11 浙江日报2013-09-1100022 2 2013年09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