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办教育的热土上歌吟
——记201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俞国平
本报记者 曾福泉
编者按:“老师是祖国的园丁,是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一辈子不会忘,尽管时光阻隔,那一个个熟悉的身影永远停留在了成长的岁月里。
教师节,仿佛一年中的一个仪式,让人们放慢匆匆脚步,开始回忆,听见心的声音:感恩或是歉疚,崇敬或是怨怼……因为老师,我们从小领略了人性的善恶,灵魂的尊卑。这一天,我们当以一种超脱于琐碎生活的心境思考,究竟怎样才是好的教师、好的教育。听听这两位老师的故事,他们都是普通人,但他们的心中不忘使命。
在民办教育的热土上歌吟
——记201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俞国平
本报记者 曾福泉
20年前,俞国平踏入乐清育英学校的大门。这个当时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白天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兼一个班的班主任,晚上熬夜看从电教馆借来的名师授课录像。
20年后,俞国平仍然留在这所民办学校,成为小学生们敬爱的校长。他走进任何一个教室都能叫出半数以上同学的名字;夜里他一个不落地查看上千名学生的床铺,为他们掖好被角。
他的爱心与责任感,始终不变。今年,他被评选为“201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爱的拼劲
俞国平经常说:“我是从山沟里走出来的,深知自己底子不足、积累不够,深怕教不好学生。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呢?工作上就比较拼命。”
拼搏的另一面是境遇的无奈。在民办教育刚刚起步的年代,像俞国平这样选择了民办学校的老师显得十分边缘化。各种各样的教学业务培训、交流活动都以公办教师为主,视民办教师为陌路人。为了提升专业水平,俞国平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有一年,俞国平得知在杭州有一场名师讲课会,头天下午就乘汽车出发,凌晨3点到了杭州,一个人傻愣愣地在枝头巷等到7点多。最后依靠他人的帮助“混”进了会场。俞国平回忆说:“那时已是深秋,杭城寒意阵阵,等待的时候我蜷缩在一个角落里。当时深感民办教师听课学习真不容易,自己能听到一堂好课太幸运了。”
有付出就有收获。在温州市首届双高课评比上,他以《白杨》一课技惊四座,获得第一名,同行们对他刮目相看,叫他“俞白杨”。同年,他的论文获得温州市一等奖。温州民办学校的教学开始“突围”。
爱的发现
在担任育英学校小学分校校长后,俞国平工作起来更是没日没夜。早上5点半,学生还没起床,他就到校了。每个教室挨个转一遍,又到宿舍楼里查看。育英学校总校常务副校长曹剑玲说:“检查完后,做得好的表扬,发现问题整改——不到6点,这些短信就群发到每一位老师手机上。天天如此。他就是这样一个细致又勤快的人。”
对学生真真切切的关爱,是俞国平辛勤工作的原动力。“拥有对孩子的一颗爱心,是教书育人的前提。”俞国平说。
班上曾经有个罹患小儿麻痹症的孩子,俞国平扶着他上课下课,放学后陪他一起做康复锻炼,坚持到他毕业。有一个小女孩,性情特别孤僻。俞国平专门抽出课余时间,像大哥哥待小妹妹一样哄她,陪她读书认字。做校长后,俞国平每个学期末都把老师们给学生写的评语拿到案头,1300多份逐一翻阅。
1999年的教师节,班上一个学生害败血症高烧昏迷,孩子的父亲绝望地找到俞国平。俞国平和校领导连夜联系温州专家赶来会诊,他守在床边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又将他送上救护车前往医院。多亏了这份不放弃的使命感,孩子的生命终于挽回了。
俞国平经常收到学生的礼物,一个小包裹里,放着一张卡片、一块饼干……每当这时,俞国平都深深感到自己传递的爱得到了沉甸甸的回报。
爱的坚守
坚持做了20年民办学校教师,即便在民办教育事业发达、政策环境相对优渥的浙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俞国平做到了,更重要的是,他以身垂范,培养了一个优秀的民办教师群体。俞国平多年的同事徐雪松老师说:“走过多所学校,来到育英,漂泊感终于消失,这与俞国平校长的人格魅力密不可分。他为我们营造了安定的氛围。”俞国平说,育英学校有大量老师的校龄在8年以上,这在民办学校中是不多见的。
老师们说,俞国平重感情,学校的人情味儿浓。逢到重要的节假日,他都和学校里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师们一起度过。有时候,为外地老师的孩子找幼儿园,帮他们的爱人安排工作,也成了他的事。老师们撰写的论文,俞国平每一篇都认真指导、修改。
“民办教师绝不是学校的‘打工仔’,实际上,民办学校同样是一名老师个人发展的大舞台。”俞国平说。
20年的坚持,俞国平见证了浙江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现在,育英学校教学质量逐年提升,不断推出优质课程,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观感得以改变。育英成为温州市最热门的学校之一。
随着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一系列惠及民办教育的改革措施近年来相继出台。从教学评比到专业技术职称评比的打通,从教师进修到教师身份的确认,从人事关系到后续保障,温州的民办教育走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俞国平说,他将继续在民办教育这方热土上歌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