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
美丽与哀愁
记者 董颖
本报杭州8月21日讯
记者 董颖
本报自上周起推出了“假如地球失去它们”的系列报道,我们看到昔日的北极霸王北极熊饿成了一“张”干巴巴的皮,而曾经点燃我们童年之梦的萤火虫也正在一点点成为回忆。今天,我们将目光移向大海,去看一看在无数童话故事中被描摹的色彩斑斓而又富有神秘感的珊瑚,它们是否依然美丽。
珊瑚礁真实现状
人们对“珊瑚礁”这个词并不陌生,从科学意义上解释,珊瑚礁是在热带和亚热带浅海,由珊瑚虫的骨架和生物碎屑组成的、具抗浪性能的海底隆起。珊瑚虫有分泌碳酸钙形成外骨骼的功能,它们世代交替增长,最终生长到低潮线(生长速度趋近于零),形成我们所看到的珊瑚礁。珊瑚礁生长速度比“蜗牛爬”还远不如,一般为每年2.5厘米左右。
世界上珊瑚礁多见于南北纬30°之间的海域中,尤以太平洋中西部为多,如澳大利亚著名的大堡礁。我国也有丰富的珊瑚礁资源,其北界是海南岛和台湾岛沿岸,往南则包括南沙群岛。
今年上半年,日本一个研究小组给出的一份报告中称,海水酸化越严重,拥有坚硬骨骼并且能够制造珊瑚礁的造礁石珊瑚就越少,而身体柔软的海鸡冠等软珊瑚则会增加。如果酸化过于严重,珊瑚就有可能在本世纪末消失。
大自然保护协会在2011年出版的《再探珊瑚礁危机》一书中也明确提到,全球有75%的珊瑚礁受到了生存威胁。为此海洋保护科学家马克·斯伯丁解释,报告中提到的75%是指已经开始退化的珊瑚礁:“里面栖息的鱼类数量减少、珊瑚减少、还有成排的海草正慢慢让珊瑚礁所在的整个海床缺氧。”
浙江海洋学院教授、海洋生物专家赵盛龙告诉记者,能够制造珊瑚礁的造礁石珊瑚对其生长环境的反应很敏感,适宜生长在23℃至26℃的水温、27至48的盐度以及潮间带60米以浅的热带亚热带浅海地区,并对海水水质有较高的要求,如海水透明度高,营养盐水平低,光照强度适宜等。我省东海并没有大量珊瑚存在,而东南亚地区则被认为是珊瑚生存的“黄金三角”,珊瑚覆盖率非常高,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衰退现象十分严重。
而作为全球最大的珊瑚礁岛群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在过去27年中面积消失了大半,科学家警告说,珊瑚礁消失的速度比原先预测的要快得多。按照目前消失的速度,到2022年大堡礁的规模将比现在再缩小一半,并将丧失生物多样性环境。如果珊瑚礁消失的趋势不被阻止,会有更多的生态系统面临威胁。
假如珊瑚礁消亡
珊瑚礁几乎遍及所有热带、亚热带海域,而这些海域一向是海洋生物的天堂。在长期的进化中,珊瑚礁与一些生物形成了奇妙的关系,成为全球海洋生态环境的晴雨表。珊瑚礁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物种丰富程度只有热带雨林可比拟,全世界的海洋生物中,有1/4生活在珊瑚礁上。无脊椎动物如海绵、海参、海星、蛤类及水蛭等动物随处可见;较大的动物,如海龟及鲨鱼等也常在礁岩边觅食。这个复杂且敏感的生态系统已在地球上存活了数十亿年。正常的珊瑚礁是个色彩缤纷、生机旺盛的生态系统,对海洋的酸化、富营养化、海水温度、盐度等细微变化反应灵敏。一旦珊瑚礁出现异样,里面生活的各种鱼类、软体动物、浮游动物及海藻等,就会“举家搬迁”。这种现象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了极大方便。
“一个失去珊瑚礁的世界是无法想象的。”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的负责人、海洋生物学家Jane Lubchenco说:“珊瑚礁是海洋食物链基础的一部分。全球食用的近半鱼类以珊瑚礁附近为家,据不完全统计,世界数以亿计人群的食物来源和生计依靠它们。”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及气候管理局透露,全球至少有19%的珊瑚礁已经消失,其中加勒比海域几近一半。20年内珊瑚礁或将再消亡15%。世界海洋物种普查负责人、奥多明尼昂大学教授Kent Carpenter警告道,如果全球变暖持续不受干预,所有的珊瑚礁将在100年内灭绝。
“可以说,失去珊瑚礁的其中一个后果,就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全面崩溃。”Carpenter说:“所有海洋生物将会迎来一场巨大的连锁反应。”
专家们提出,减少碳排放以阻遏海水升温和酸化,停止一些珊瑚礁区域的捕鱼和潜水活动,以及控制近海开发和污染,将有助于扭转,至少是延缓珊瑚礁消亡的趋势。
其中,碳排放增加所造成的海水酸化是一个重要原因。据赵盛龙教授介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约有一半是被海水吸收,近年来由于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增,原来偏碱性的海水因吸收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日渐酸化。酸化了的海水对珊瑚以及贝类有很大的腐蚀性,致使珊瑚虫和海星等众多生物难以生成外壳和骨骼,造成大陆架的珊瑚礁大量消亡。
马克·斯伯丁也曾说过,全球变暖造成海水温度上升,珊瑚就会慢慢变白,也就是常说的“白化”现象,而正是最近的一些白化现象使得受威胁珊瑚礁比例从61%上升到了75%,而珊瑚变白现象将来预计产生的影响更让人害怕。“除非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碳排放得到控制,否则珊瑚礁白化以及海洋酸化(海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引起的)将继续加速发生。”
如何拯救珊瑚礁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份最新的全球主要气候模型评估报告说,如果二氧化碳继续以目前这样的速度排放,那么珊瑚礁将在2100年前消失。该报告建议称,维持珊瑚礁目前生活的化学环境不变的唯一途径就是尽可能快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此同时“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或者专门的机器积极消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也变得越来越有必要。
赵盛龙教授提出,目前我国要保护珊瑚礁不再继续“恶化”,首先要严格按照珊瑚保护相关规定条文加强执行力,其次对近岸礁捕鱼作业等进行监管,再次加强珊瑚保护区的建设,还有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加强对珊瑚礁健康状况的长期监测与研究。
据了解,在南海岛礁面临危险时,中科院南海研究所的科学家早在7年前就已经展开对珊瑚礁修复的研究。目前生态修复工作主要针对造礁石珊瑚本身,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
“单纯依靠人工填海防风固岛的方法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珊瑚繁育技术是岛礁生态修复的最佳手段。”中科院南海研究所研究员黄晖介绍说,“目前这项技术主要是在一些实验区和示范区进行。研究所在海南三亚有约4000平方米的实验区,比在西沙群岛的范围要更大一些,示范区则达到100公顷,眼下我们正在这些区域进行修复工作,而且我们已经三次成功地完成了对大亚湾三处海域的造礁石珊瑚的移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