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打键盘,别忘提笔写字
桀纣、拾掇、癞蛤蟆、枭首示众、未雨绸缪……如果听写这些词汇,你能写对几个?在日前央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中,只有30%的成人体验团写对了“癞蛤蟆”一词,而“熨帖”一词,只有10%的正确率。一个暑期的电视特别节目,变成了一道让当代中国人尴尬与汗颜的“公众考题”。
当代中国人“提笔忘字”的现象早不陌生,国内知名民意调查机构零点指标数据曾对北京、上海和广州等12城市进行“中国人书法”系列调查显示,94.1%的人都曾有过提笔忘字,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
当汉字在笔尖上变得生疏和踌躇,网友纷纷扼腕:简单快捷的网络“抹杀”了书写思想道德的双手。互联网时代,我们习惯于敲打键盘,而逐渐忽视了手中的纸笔,越来越多人患上“失写症”,更无论书写的正确与工整。
但记者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对汉字“敬畏之心”的淡漠。古人常说“一字为师”,而在浮躁心态之下,人们对于汉字书写已相当草率,甚至积非成是、将错就错。不坚持正确书写,谬误就会乘虚而入,这委实是对汉字和汉语言文化的莫大尴尬。
记者依稀记得有一部名为《汉字宫》的电视艺术教学片,将汉字以劳动人民的生活编排成一个个真实、生动的益智故事。每个汉字背后都蕴藏着协调均衡,浓缩着悠悠文明,是生活和文化智慧的高度概括。而楷书的工整端庄、隶书的圆润柔滑、行书的流畅潇洒、草书的狂放不羁、小篆的古色古香……更将一个民族的风骨精神注入其中。
北大教授张颐武说,文字是表意的,包含着许多中国文化的核心。手写汉字是接触中国文化核心的重要方式,因此必须要接触手写汉字,感受汉字。对此,记者深以为然,作为中国人,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继承汉字承载的文化精神。
事实上,键盘时代的高效与用笔书写的乐趣,并非是“二选一”的关系。在速度和效率面前,我们大可以使用键盘,但在不需要过于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候,我们能否拿起久违的笔,写一封信、题几句诗,这不仅是对中华汉字文化的一种传承、对浮躁焦灼社会氛围的一种纠正,或许更是一种获得温暖与真诚交流的方式。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