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4版:智搜

从“重物轻人”
转向“以人为本”

  浙江大学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

  助理研究员 宫准

  林毅夫提出的新经济结构学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差异来源于它们禀赋结构的差异,可以通过改变禀赋结构而改变其产业和经济结构。人才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新经济结构学,在经济因新产业新技术而要求新的劳动技能以前,提前做好规划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显得十分重要,并且,人力资本的提升必须与物质资本的积累和产业升级保持齐头并进。这样,通过人才战略可以对产业升级起到因势利导的作用。而在人才资源的总量、质量、结构三大组成要素中,人才结构反映了人才系统内诸构成因素的组合形式与运作方式,是人才资源发挥优势与作用的关键所在。因此,人才结构在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首先要进行人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根据2001-2010年统计数据,十年来浙江省人才资源总体数量与经济增长趋势基本一致,呈逐步增长趋势。其中,人才资源由2006年末的259.25万人增长到了2010年末的488.11万人,生产总值由2006年末的15718.47亿元增加到了2010年末的27227.31亿元。从统计结果来看,无论人才资源的数量,还是人才资源的结构,都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人才总量的提高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协调化都具有促进作用。

  但是,过去的产业结构下所形成的人才结构也将会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构成障碍。以我省温州为例,过去温州生产制造的打火机、皮鞋、服装和低压电器行销世界。但由于这些产业科技含量低、样式容易被模仿、产能扩张快、同业竞争致毛利率极低,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劳动用工成本上升,产品出口竞争力急剧下降,温州制造业越来越受到东南亚、巴基斯坦等国企业的强有力挑战,温州制造业亟需转型升级。据“开放条件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动态能力报告(2012)”显示,2008年温州转型升级的综合能力在全省居第9位,温州高技术产业的比重(第7位)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第9位)较2007年分别下降了16.56%和37.90%。与此相对应的是,到2011年底,温州人才总量约为90万人,只占杭州、苏州人才总量的50%多,即使与宁波、无锡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与此趋势一致的是,温州2011年GDP是3350.87万元,不到杭州、无锡的一半,不到苏州的三分之一。温州目前高层次人才占人才总量的比例较小,2010年温州每万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数位居全省第九。温州产业低端特征明显和公共创新载体平台低小,吸纳人才能量不够,而人才构成的低端化又造成了温州产业结构的落后。目前,温州市的民营企业仍大多以传统产业为主,创新成果、技术含量及产品附加值都有待提高。

  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姚先国认为,随着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不断增强,国内区域间的人才竞争将不断加剧。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人才流向上海的比例是37%,流向广东的比例是22%至23%,流向浙江的比例是6%至7%,这说明浙江省对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够强。当前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导致的人才外流,以及我国经济减速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为浙江省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机遇。出口不振、工业下滑、消费不旺、企业困难、三产滞后、大学生就业难等看似孤立的现象,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的,以实施人才集聚战略为突破口,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有望寻找到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方式,实现经济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建立在低劳动成本、低要素成本基础上的产业低成本竞争优势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但这一发展方式带来劳动者收入低下、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利益结构失衡等种种问题。重建以“两高”(即高生产率、高劳动报酬)为特征的劳动成本新优势,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从“重物轻人”转向“以人为本”,以人力资本集聚推动创新发展,以成本结构调整化解人力成本上升的冲击,构建劳动报酬高而单位产出劳动成本低的新格局。不仅创造产业发展的新动力与新优势,而且可以改善收入分配、促进消费,优化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化解劳资矛盾,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达到“一石多鸟”之效。因此,能否建立浙江省的人才结构优势,形成新的低劳动成本竞争优势,关乎浙江顺利实现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应当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浙江日报 智搜 00024 从“重物轻人”
转向“以人为本”
2013-06-18 3053366 2 2013年06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