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温岭泽国耗资近5亿元治污

水清岸绿新家园

  本报温岭6月14日电

  见习记者 梁国瑞

  市委报道组 周旻澍

  “又可以在家门口钓鱼了!”钟加法提着新买的钓鱼竿,端坐温岭泽国镇扁屿村的扁屿河边。

  10多米宽的扁屿河穿村而过。对于钟加法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河边有太多童年记忆——这是村妇们淘米、洗菜、洗衣服的地方,也是孩童们游泳戏耍、抓鱼捕虾的好去处。

  可近10年来,扁屿河脏了。“全村的生活污水,甚至化粪池里的粪便都往这里排,河边10多家机电、车床企业,污水也都直排入河。”钟加法很痛心。

  “去年开始水变清了,鱼也多起来了,鲫鱼有手掌这么宽!”钟加法说,这要归功于镇里的污水处理工程,企业的生产污水、村里的生活污水都统一纳入污水管道。

  在泽国镇,扁屿村是最靠近镇区的几个村庄之一,城镇化程度高。村内企业密布,3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云集于此。庞大的人口产生巨量的生产、生活污水,而农村传统的“直排自净”方式,完全无法消纳这些污水。

  在牧屿,这种冲突至今仍能直观感受到。记者在牧屿村的青年桥上看到,蔡家河两岸密布着制鞋企业、车床和电机企业,几乎每个企业都临河安装了排污口,油黑的污水直接冲进同样暗黑色的蔡家河中,一些排污管下面,甚至积了厚厚的油垢。河边公共厕所化粪池的出口,竟然也紧贴河岸。

  村里的文书蔡立兵一脸无奈,“镇里、村里做了大量工作,环保部门也来查,但实在没办法。”尴尬的事实是,即使企业愿意配合,当地也没有污水处理系统,来吸纳处理这些污水。

  污水横流、有水即臭的尴尬局面,在泽国镇区及周边10多个村普遍存在。“要说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泽国都已经抵得上小城市的水平,但污水处理量却远远跟不上排污量。”泽国镇副镇长林海波说。在这片约1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集聚着超过23万人,占泽国人口总数近80%。

  为了还村民们一个水清岸绿的新家园,泽国镇从2010年开始,投资近5亿元,兴建丹崖污水处理厂、牧屿污水处理厂,并铺设覆盖镇区及周边村庄的污水管网,启动建设排污系统。

  丹崖污水处理厂率先开建,目前已投入使用,“日处理污水1万吨,覆盖镇区及周边丹山、西桐、扁屿、茶屿等4个村,共5.4平方公里范围。”厂长林国祥说。

  “今年还要再投入5600万元,建设包括牧屿村等6个村的污水处理工程。”林海波说,目前牧屿污水处理厂一期也已建成,即将投入使用,“接下来,牧屿厂还要扩容,并和丹崖厂连通,提高全镇的污水处理能力。”

  污水统一集纳,效果立竿见影。按照镇里提供的数据,2012年底,全镇污水处理率已达到60%,预计今年底将达到80%。

  “污水管造好后,我家后门再也没臭过。”丹山村村民林建华自豪地说。

  整个污水管网铺设,村民不用出一分钱。林海波说,村级管网的铺设被纳入了温岭市污水工程“一事一议”,市里补贴70%的费用,“剩下30%本来要村里自筹,后来镇里统一出资解决了。”

  望着缓缓流入金清大港的蔡家河,蔡立兵说,村里打算,“等年底管道铺好、污水统一收纳,就把河道清理干净,岸边种树,建一个临水生活休闲平台。”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水清岸绿新家园 2013-06-15 3065585 2 2013年06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