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人文世界

电影节的傲慢与偏见

  电影节有多重要?在这个舞台上,你可以用一种高频率的节奏与佳片相约、与大师邂逅;你可以发掘出才华横溢的影坛新秀,所有的才华和勇气都不会被埋没。至于这个“舞台”的规矩,看似无迹可循,细品处处精心。

  拥有态度,电影节的灵魂才真正拥有了质量。

  木卫二

  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前组委会主席蒂埃里·弗雷莫(Thierry Fremaux)曾公开表示,他不喜欢李安的作品。这话听来实在是极度傲慢,缺乏礼数,但出自选片人之口,便意味着戛纳的舞台不会对你敞开。很多时候,戛纳就是如此独裁。那么,电影节的选片工作是否有标准可言?

  要讨论这个问题,可能要放大到整个电影史——一部电影的好坏有标准吗?衡量标准是商业的还是艺术的?如果把眼光稍放得高一些,每一年生产的电影,能留下来的少之又少。同样地,电影节上做国际首映的电影,真正的好片也是凤毛麟角。远的不说,2000年以后的金棕榈影片,当年火到爆棚的《黑暗中的舞者》、《大象》等等,现在提起的人已经很少。

  戛纳的情趣不好判断,比之柏林和威尼斯,它对华语片素来冷淡。戛纳的选片标准一般有以下几条:一是培养“戛纳系”力量,先下手为强。从短片和电影基石单元“起步”,再通过一种关注等单元“示好”,最后“登堂入室”,入围主竞赛。本届评委河濑直美、竞赛单元的詹姆士·格雷、保罗·索伦蒂诺都是很好的代表。

  二是招兵买马,挖人墙角。像阿斯哈·法哈蒂的竞赛片《过往》就是极好的一个例子,他曾笑傲莫斯科、华沙、柏林等国际电影节,2012年终于凭借《一次别离》被戛纳收编。有人或许要说,戛纳看中的是实力。但事实上,在阿斯哈·法哈蒂闯荡、成长的十年中,戛纳并无任何表示。戛纳以保守出名,而在发掘新人方面,则远不如柏林和威尼斯。当然,戛纳自有它的节奏和说辞。

  三是2000年以后的亲近美、法以及斩不断的敬老传统。不知是好莱坞的攻势变强,还是戛纳的果断求变,总之,连《怪物史莱克2》这样的片子都被放进了戛纳竞赛单元,实在令人愕然。美国是电影大国,法国又是东道主,“老人”可以靠名气说话——戛纳会有这样的考虑,或许也不足为奇。

  在戛纳等老牌电影节的“垄断”下,如何勇敢发掘并肯定新人,如何做出自身特色、自我定位,都是其他国际电影节必须面对的难题。以北京国际电影节为例,目前以送报海选的形式来选择竞赛电影,重复选择和浪费人力不说,与其他电影节的主动出击相比,优势尽失。电影节要搞竞赛,却没有对世界电影有深度了解、具有专业学识和过人品味的把关选片的艺术总监,这样的电影节极有可能落得吃力不讨好的境地。

  很多人会说,中国电影市场这么好,我们不需要出去找,好片会自己送上门来。真是如此吗?曾经,华语片导演迷恋三大国际电影节,屡次冲击,屡战屡败;现在,内地票房尽是虚火,人们以为票房好就是电影好。想要有弗雷莫那样的“傲慢”,那也得先具备一些资本,否则,“偏见”只能留给别人了。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7 电影节的傲慢与偏见 2013-05-31 浙江日报2013-05-3100014;3043078 2 2013年05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