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新闻时评

就业越来越市场化,创业也成为社会就业新潮流,继续对高校“准毕业生”全面统计就业率已经显得不合时宜。

浮躁的就业率统计该被淘汰

  柯 锐

  就业率年年有公布,但其统计口径或真实细节一直语焉不详。高校为何如此热衷于收缴那盖上红章的一纸就业协议?高校或教育主管部门为何比学生更操心就业事宜?这些问题,公众长久以来只能猜测。

  曾有老师透露,公办学校拔高就业率是为了获得政府更多的支持,或者在生源竞争中以靓丽的数据吸引来优质生源。在一些高校,就业率连续处于倒数的专业,要面临减少招生甚至停办的局面,因此直接影响相关院系的生存。

  就业率造假行为种下的不只是道德的恶之花。学校和教师本应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却公然造假,学子也被传授着参与造假,这对于秉性善良单纯的青年可谓人性的扭曲。而虚假就业率,还会误导考生、家长,误导国家对就业状况的评估,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

  另外,从经济学角度观察,就业率造假类似市场欺诈行为。教育是典型的人力资本投资,接受高等教育代表着为了提高未来生产率、未来收入而在当下的资源支出。根据“收益-成本”分析,如果毕业后未能就业,或可视为教育投资未收到阶段性的收益。如果学校以虚假就业率告之天下,则是对包括家长等市场群体的信息欺诈。

  其实,就业越来越市场化,创业也成为社会就业新潮流,如此环境下,继续对高校“准毕业生”全面统计就业率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如今人才流动和跳槽转行越来越普遍,终身待在一个单位的情形越来越少,那种由高校统计的一次性“就业率”,还能否衡量真正的就业状况,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况且,中长期来看,就业率不应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唯一指标或首要指标。学生是否获得了自身素质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毕业后的持续发展和对社会所做的贡献,才能真正彰显教育的成色。

  因此,是到了重新审视就业率统计的意义、进一步改善教育评估标准的时候了。就业率造假的学校的确值得狠批,但该如何彻底扭转浮躁的就业率统计所带来的负效应,这值得相关教育部门深思。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4 浮躁的就业率统计该被淘汰 2013-05-29 3043066 2 2013年05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