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新闻时评

教育部一方面否定就业率造假,另一方面又加大就业率的评估权重,在生存重压下,学校在就业率造假之路上越走越远。

脱下“被就业”这件皇帝新装

  叶祝颐

  就业率如此闭门造假,学生无奈“被就业”,如是就业图景滑稽得没有半点技术含量。其实,就业率造假早已是一件皇帝的新装。人社部的数据显示,去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九成,对此有网友戏言:就业率应改称失业率。这调侃或许有些夸张,但是事实告诉我们:不少学生确定是“被就业”的。九成就业率就是一个数字游戏。

  事实上,就业率本身就不是很清晰的概念。有不少学校采取种种强硬措施,逼迫学生上交子虚乌有的“就业证明”,以期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分到一杯羹。这种就业率造假不仅损害了学生利益,破坏了学校形象,而且干扰正常的招生就业秩序、误导国家招生就业政策。

  但说实话,教育部让高校在就业率上不造假,也有些勉为其难。教育部一方面对就业率造假“一票否决”,另一方面又加大高校教学评估中的就业率权重,就业不好的专业将少招、停招。对外宣传就业率下降,学校声誉也会受到影响。在生存重压下,为了上交体面的就业数据,学校在就业率造假之路上越走越远,就业率成为数字游戏并不奇怪。

  大学培养人才不同于工厂加工产品。相关部门不能完全以就业率来评估大学办学水平。大学生就业难并非都因专业设置不合理,还与产业结构配置不合理、高等教育扩招有关。就业供求关系本是一个动态概念,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今年就业不理想,不意味着明年、后年“滞销”。暂时就业好的专业也不意味着来年风景依旧独好。

  学生“被就业”的现实值得思考。人社部、教育部照本宣科,依据高校上报的数据对外公布就业率,或许只是例行公事。但相关部门不能罔顾学生“被就业”的现实,躺在充满水分的就业政绩上沾沾自喜。对此,人社部要完善就业率统计机制,教育部要完善高校办学评估机制,同时加强社会监督和责任追查,刹住就业造假歪风,为毕业生营造真实、公正的就业环境,让虚浮的就业率回归现实,脱下“被就业”这身皇帝的新装。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4 脱下“被就业”这件皇帝新装 2013-05-29 3043076 2 2013年05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