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蓝色家园

奇幻航行:与“魔鬼”的海上较量

  再相逢,眼前的“南极女孩”吓人一跳。这分明就是个男孩子:南极海拔超过2000米,高原上,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将她白皙的皮肤晒得黑红;露着头皮的超短“板寸”,让圆圆的脸蛋上增添了几分俏皮。

  王晶害羞地摸了摸自己光秃秃的头,而“削发明志”的故事,得从穿越“魔鬼”西风带讲起。

  从广州南沙沙仔岛汽车码头出发,航行1个月后,“雪龙号”南极科考船最终要穿越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的西风带——这是世界各大洲通往南极的唯一通道。

  这是一片让所有航海者望而生畏的海域,咆哮的绕极气旋在海面上掀起狂风巨浪。十几米落差的涌浪,排山倒海般扑面而来。历史上,澳大利亚的“冰岛号”南极考察船在穿越西风带时,固定直升机的绳索被巨大的摇摆力折断,三架飞机相互碰撞,全部粉碎,导致当年澳大利亚南极科考被迫中断、铩羽而归。

  “在家里,我们主要观测水温、潮位、海浪、湿度、能见度、降水、气压、气温、风速和风向,发出各类预报、预警信息。”天津人王晶始终习惯性地将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称作自己的“家”。

  深海远洋尤其是西风带的复杂情况,是王晶在“家”里所想象不到的。

  “在杭州预报浙江外海海域有2.5米的海浪,几乎算不上大浪,可身在2万多吨的“雪龙号”上,遇到2.5米的浪,船就会倾斜一半。西风带的涌浪最高有十几米,让人不寒而栗!船上最高7层的驾驶台的挡风玻璃,一直被水花拍打着。”

  作为“雪龙号”上的气象预报员,她不仅要利用海事卫星分析云图,准确预报气旋位置及随之产生的风浪情况,还要及时向船长汇报千变万化的风速,方便船长校正航向、与浪涌保持合适夹角,使船体不至于被掀翻,同时尽量控制船身晃动角度,使大家不至于严重晕船。

  也就是说,“雪龙号”怎么开、开向哪里,都要听取王晶的气象分析意见。

  王晶播放了穿越西风带时的录像,看到这段视频,她还是忍不住反胃。“船颠簸得厉害,船上80%的人都倒下了,即使最强壮的水手鼓足勇气到食堂吃饭,也像厌食的小孩子一样面露难色,但为保持体力,又不得不强迫自己吃东西。”

  在日记中,王晶写道:晕船虽然是大海送给每位到访者公平的礼物,但是一些人的工作却绝不能停歇,例如气象预报员、水手和轮机员。

  预报越准确、就越能减少船体颠簸,这样船上的200多名工作人员就能少难受一点。“要是预报得不准确,你都不好意思去吃饭。”正是因为工作“压力山大”,也为了省出时间更好地研究气象,晶姑娘就理了个锃亮的光头。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蓝色家园 00019 奇幻航行:与“魔鬼”的海上较量 2013-05-14 浙江日报2013-05-1400015 2 2013年05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