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未来城市”的魔方
本报记者 吴孟婕
本报记者 吴孟婕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些我们没有亲眼见过的东西。
我们没见过,不等于一定没有,比如尼斯湖水怪,比如神农架野人。又或者,只是时机未到——比如,未来城市的天空,会是什么颜色。
未来城市哪般模样
近日,一份关于杭州滨江高新区“智慧新天地”的概念规划书浮出水面,引来各方关注。未来,这里不仅集聚智慧产业,其核心区还将形成以数据处理中心、无线网络全覆盖、智慧交通引导、光纤宽带智能社区为特色的公共服务平台。“会思考的城市”——这个仅存于科幻电影里的神奇场景,将真实地出现在我们身边。
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显示,城市仅覆盖地球表面积的3%,却消耗了全球75%的资源。到2030年,全球6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
“越来越多的人想住在大城市,这是全球性趋势,”在今年4月8日开幕的德国汉诺威工博会上,汉诺威展览公司管理委员会委员约亨斯·科克勒说,“城市在运行成本、能源消耗上都必须保持高效,如何智能、高效、可持续地运行,如何更宜居,这些是‘大都市解决方案’要回答的问题。”
从城市在地平面出现的那一天起,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未来城市的设想与实验,或切实可行,或仍需改进,都向我们指出了理想的未来之城前进的方向。
未来,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魔方,呈现怎样的奇幻图景,取决于你从哪个层面转动它。
欢迎来到2015年的韩国松岛。这座号称“全世界最聪明”的崭新城市位于距离韩国首都首尔约65公里的一处人工岛屿上,占地6平方公里。所谓“最聪明”,说的不是当地居民的平均智商,而是道路、公园与高楼都被嵌入了智能感测器,像一张无形大网把城市的支端末节连为一体。
举例来说,街道上的摄像机会监控人行道上有多少行人,街道冷清时可将街灯调暗,人潮涌动时则把街灯调亮,以节约电力成本;如果侦测到道路异常拥堵,也会亮起警示,减少交通延误造成的损失。
松岛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采用U概念的城市。所谓“U城”,即“数字无处不在”。进入高速公路、缴纳停车费、租借公用自行车、看电影……只需一把智能钥匙都能搞定。如果弄丢了,可以立即注销,不会泄露用户身份。
起初,让开发者感到没有把握的是,这座填海而建的人工之都,是否少了一些人文味儿?毕竟,高科技虽然给生活创造了便利,但只有经历了风雨洗礼和文化沉淀,城市才能散发长久不衰的魅力。至少目前,松岛的50万新居民还陶醉在随时随地可拨打视频电话、中央垃圾自动回收系统等颇具“未来感”的生活方式中——看上去挺美,不是吗?
天空之城有望开建
1927年,德国导演弗里茨·朗在科幻默片《大都会》中,描绘了2026年人类社会的“颓废”景象——人类被分为两个阶层,富人住在梦幻般的富丽大厦里,日日享乐,而工薪阶层则长期被困在幽暗的地下城市,与冰冷的机器相伴。这个故事后来被日本漫画家手冢治虫绘成漫画,风靡一时。
而另一位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天空之城拉普他》,却描述了完全不同的未来城市场景: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天空之城”消失后,绿色生命之树在废墟上繁衍,千疮百孔的钢铁设施与绿树繁花交错相生,构成了影片中最动人的画面。
不管是乐观还是悲观,“摩天楼”“云端”“绿色”这些关键词总是不断出现在我们对未来城市的设想中。
1989年,日本竹中建筑公司推出了一项有关未来建筑的宏伟计划——“天空之城1000”。从外观设计图来看,这座“天空之城”显得雄心勃勃:高1000米、地面宽度400米,而其内部设计理念也绝非当今任何一座摩天大楼可比。
作为工业化以来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都市集群,东京与世界上其他大型城市一样,备受绿地缺失和交通拥挤之苦,这也正是设计者寄望“天空之城1000”解决的问题:形象地说,就像抓住平铺地毯的中间部分把它拎起来一样,将原本在地面上开展的城市活动往高处延伸,成为“垂直都市”,把地面上多余的空地留给自然。
在“天空之城”内部,层叠着14个“空中高原”,面积总和为8平方公里。每一层都是独立的社区,中心是绿色生态空间,外围环绕着公寓和配套的商场、学校、休闲娱乐场所等公共设施。预计将有10万人在楼内工作,并容纳3500至3600名常住人口。
如果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或漫画电影,“天空之城1000”在想象力上无可挑剔。然而,这毕竟是由建筑师提出的严谨科学的未来城市规划,它的功能性越复杂,越将面临建筑材料、施工方案等技术层面的挑战。
事实上,仅仅由于东京地质层过于松散的问题,就阻碍了“天空之城1000”计划的实施脚步。而即便真的建成,这个“庞然大物”还必须经得起当地常见的台风灾害的考验,其内部交通运转体系也仍需进一步完善。从上世纪末开始,相关实验就一直在竹中建筑研究所展开,据乐观估计,2030年有望开建。
美好生活与你相约
对于一个以“未来”为标的城市,几十年的规划设计时间并不长,也正因为科技的发展充满了未知,“未来城市”的标准和格局正在不断推进中。“天空之城1000”所倡导的理念代表了一种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趋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合理改造我们的城市、营造绿色生态环境,或许比推倒重建更为可取。
那么,真正的生态城,离我们有多远?
在距芬兰首都赫尔辛基30公里的图苏拉湖畔的一个住宅小区里,浓密的松柏形成一道天然的绿色围墙,一座老房子坐落在绿树环抱的庭院中央。目光所及之处,没有任何时尚的装修与装饰,色彩鲜艳的大型花朵艺术品是主人用旧耙子和旧漆桶自制的。“芬兰生态城之父”埃罗·帕洛黑莫就住在这里。
在帕洛黑莫看来,真正的生态城必须符合三个基本条件:不污染环境;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建筑及其环境必须要与自然相融合。他在1996年出版的《欧洲的未来》一书中强调,生态城不能相互克隆,不能把从一个城市原封不动地搬到另一个地方,因为它的建设取决于包括传统文化、气候环境、地理位置和建造成本等在内的多方面因素。不过,“哪个国家建造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生态城,它就多了一种实力强劲的出口产品,会吸引各国的建筑师、政治家和普通游客慕名前来,考察观光。”
亚里士多德说:“人类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居于城市。”洞穴、茅草屋和其他简陋的栖身之所已离我们远去,而现代化都市也迟早会被更“聪明”的未来城市所取代。我们和未来有约,约在无尽的明天,并非希望有奇迹发生,只是想要“生活得更好”。
不妨听听半个世纪前,加拿大女学者简·雅各布斯描绘的“好城市”的模样:一个平常的冬日清晨,杂货店老板波尼正帮助一群小孩过马路;然后,他把雨伞借给一位路过的行人;这时,有个住在附近的老主顾走过来,把钥匙寄放在他店里……比起那些越造越高、越来越酷的摩天大楼,不知你是否会觉得,当“未来城市”的魔方转到这个角度,绝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