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生态鳖,美好逆袭

  龚金泉培育的中华鳖良种, 成活率相比市场上的其他品种高出10%~20%。他每年向全国各地供货500余万只,稳居全省甲鱼良种输出第1名。各种收获背后,皆因艰苦付出。

  时间的车轮又拉回20年前,作为江风劲吹的钱塘江入海口,这些甲鱼塘难寻踪影,脚下曾是一望无际的烂滩涂。“周围只有鸟叫声,耳朵里的沙子能攒到黄豆大。”

  1995年,因期货生意失败,回归实业的龚金泉承包下500亩滩涂围垦开荒,养殖外塘甲鱼。相较于当时大规模的温室养殖,18年前,龚金泉模拟“野生”甲鱼生长环境的外塘放养实属“异类”。

  他还为自己的甲鱼起了个时髦的名字——生态鳖。而“生态”一词,放在上世纪90年代,还完全没有进入消费者的脑海。

  1999年6月,龚金泉拉着“生态鳖”闯市场。当年,他的外塘甲鱼成本每斤在55元以上,定价每斤85元。

  不闯市场不知道,温室养殖的甲鱼个大又便宜,每斤只要30元;而他的生态鳖价格是温室甲鱼的近3倍,商贩却辨别不出二者的差别,迟迟没人来买。

  此时,龚金泉的池塘里有七八万只生态鳖,每天光喂料就要1000多斤,相当于一天要往水里扔4000多元,维持运行全靠贷款。陷入既卖不掉又养不起的困境,让龚金泉心如刀绞。

  无奈之下,3倍价格于温室甲鱼的生态鳖在一个月之内连续“跳水”降价,最后每斤只要31块。“比温室甲鱼多卖一块钱,只是想给自己保留最后的尊严,证明我的甲鱼质量确实好。”

  当地一家报社的农业记者,盯上了这个先是漫天要价接着又疯狂降价的“怪人”,将他在头版头条写成“只管埋头拉车,没有抬头看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反面典型。

  看着赤膊赤脚、一脸泥汗,又愁苦着抓甲鱼赔本贱卖的龚金泉,就像是个小老头,这位记者毫不犹豫将他在文中称作“龚老汉”。而那一年,龚金泉才刚40岁出头。

  “报纸上说‘龚老汉痛哭流涕’,我这人一辈子没哭过”。龚金泉得知后哭笑不得,这篇报道在当地引起了巨大反响,“龚老汉”这个绰号马上在熟人之间传开了,还有村民“龚老汉,老甲鱼”地跟在他的屁股后面笑嚷。

  没卖掉甲鱼,却得了绰号。龚老汉形容当时就像大水淹住了鼻孔,憋得难受。

  当时的龚金泉还没有意识到,像引进鳖种一样,他在无意之中又再次引领了养殖的潮流。

  没多久,由于甲鱼养殖一哄而上,浙江的温室甲鱼遭受重挫,龚金泉的生态鳖逆势而行,成为消费者追捧的无公害、绿色生态食品。

  他索性把商标也注册成“龚老汉”,还将“龚老汉”标牌挂在每只甲鱼的裙边,让每只甲鱼都叫“龚老汉”。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生态鳖,美好逆袭 2013-04-09 2973501 2 2013年04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