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好奇

浙大建立中国人脑库——

解读智慧天书

  本报记者 李月红

  五十八年前,当美国病理医师托马斯·哈维亲手取出爱因斯坦的大脑组织时,他希望能借此窥探伟大的智慧源自何方;而今,九十五岁高龄哈维去世,神经科学的发展已远远突破他当年所能想象的一切。然而,他所等待的开启天书的那把钥匙,却始终不曾出现。

  大脑,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从80年代始,国际上发达国家陆续建立人脑库,科学家通过对人脑库提取的脑组织标本,近距离认识人类的大脑。

  近期,浙江大学医学部启动建立以接受大脑捐赠、提取新鲜脑组织标本的中国人脑库。在这里,中国科学家将与世界科学家联合探索人类大脑的奥秘。

  与疾病照面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部中国人脑库负责人段树民教授介绍说,全球约有4.5亿人患有神经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患者近11%。在我国,神经精神疾病的医疗费用,在疾病统计中排名首位。

  利用死亡后人脑标本开展神经科学研究,对疑难脑疾病的确诊、发病机制的研究都至关重要,也可以提高复杂脑疾病的诊治水平。

  因此,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人脑标本库建设,设立了相应法规政策,建立了大规模的人脑标本库。段树民说,在美国,几乎每个州都设立有一定规模人脑标本库。美国哈佛人脑库,拥有6000多个人的大脑标本,每年向全球研究人员提供2000到3000标本切片。

  2012年两会期间,段树民在一份提案中写道:“在我国,这个领域几乎是空白,一方面,我国还没能建立中国人的脑库,大量的复杂神经精神疾病,不能得到最后的关键性病理确诊。另一方面,我国的神经科学研究全部依赖于进口国外人脑标本,由于过程复杂、来源受限,在利用人脑进行复杂脑疾病的研究方面受到阻碍。”

  生命和死亡是什么

  在生命尺度的另一端,几百年来为死亡所建立的标准是心跳和呼吸消失,而且这些功能不会再恢复。

  在新鲜的人脑库标本中,科学家第一次有了惊奇的发现:从脑库中获得死亡后10小时以内的捐赠者脑标本里,脑组织中的神经胶质细胞甚至在死亡大约18小时之后仍然能够在培养基中生长。

  对于大脑的研究,并非单个标本就能解决。每一组大脑疾病患者的脑部组织都必须要与另一组相匹配的脑组织进行比较。在国外,各国人脑库直接向科学家提供他们所需的各种标本以供研究。

  目前,脑库标本正在为人类揭示更多的人脑奥秘。在疾病治疗层面,如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科学家已经发现该病特殊的病理学标记和病理学进展规律,并正在根据这些研究发现,开发针对性治疗策略和药物。

  期待认识,呼吁捐赠

  新鲜的脑组织对科学研究的意义更大。脑捐献有严格的时效性,必须在捐赠者去世后尽快完成,否则脑部细胞活性和组织很快发生变化,影响将来对于它们的研究结果的确认。

  荷兰是在国际上最早建立脑库并运行较好的国家,浙大医学部已经派人去荷兰的脑库进修学习。当一位捐赠者去世并确认其死亡,通常是2至6小时以内,运送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进行解剖。新鲜大脑按不同解剖结构取材,并被冷冻(零下80°C)保存,供国内外神经科学家用于大脑的各领域研究。遗体仪容则保持完整整洁,送回给家属。

  同时,神经病理学家将对取出的大脑标本进行检查,并写出病理诊断报告。浙江大学医学部中国人脑库还会将这份报告送到捐赠者及其医师手中,捐赠者亲属就能知道疾病的最后诊断。捐赠的脑组织以及捐赠者的信息将储存在脑库,用于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捐赠者的身份和信息都将严格保密。

  最近,浙江大学医学部中国人脑库已取得第一例大脑捐赠。段树民认为,首先需要改变传统观念,普及公民遗体捐献的意识和人脑库的价值;其次,需要建立一部全国性的遗体捐献法律法规,并增设适应于人脑标本捐献的条款,规范捐赠渠道和程序。

  做一个脑库捐赠者的决定并不容易。但是,它是一项为子孙后代健康造福的决定。


浙江日报 人文·好奇 00013 解读智慧天书 2013-01-15 2875678 2 2013年01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