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

义乌市场建设30年大事记

  (上接21版)

  义乌市场建设30年大事记

  从1988年首家民营企业诞生到2011年底,义乌已形成饰品、针织袜业等20多个优势行业,先后被授予制笔、化妆品、工艺礼品等13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形成了“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发展格局。到2011年,全国驰名商标总数达82件。注册商标总量达38181件,商标品牌发展综合实力继续位居全国县级市第二。

  10.创办全国首家县(市)级大学

  1993年,义乌与杭州大学联合创办了杭州大学义乌分校,开设经济学、财会两个专业,共招学生100人。1999年7月,杭州大学义乌分校和义乌商贸专修学院合并改建成立义乌工商学院,为全国第一所由(县)市级政府投资兴办、列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的全日制高等学校。多年来,学院以市场为依托,坚持“面向市场 面向学生 面向实践”的办学理念,大力培养创业人才。

  11.义乌阔步迈向国际化,新兴“移民城市”日渐成形

  1995年4月,在义乌生产经营饰品多年的韩国商人金载一在义乌产权交易所的帮助下,得到一工艺品摊位,成为义乌首位外商。一系列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义乌国际化发展,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万名外商常驻义乌,义乌已成为一座新兴的“国际移民城市”。

  12.永不落幕的会展之城,一城落户四大国家级展会

  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从2002年开始升格为由商务部参与主办的国际性展会。依托市场强劲的集聚辐射能力和出口平台作用,义乌展会的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

  目前,每年举办义博会、文博会、旅博会和森博会4个国家级展会以及140个专业展会,义乌成了“永不落幕”的会展之城。先后荣膺“中国最具魅力会展城市”、“中国十佳会展城市”等荣誉称号。是全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会展城市之一。

  13.扩权改革提升区域发展活力

  义乌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有关部委、省委省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1995年7月19日,国家体改委批准义乌市为浙江省唯一的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县(市)。2002年8月17日,省委、省政府决定对义乌等多个县(市)扩大经济管理权限,将313项原本属于地级市经济管理的权限下放给义乌等多个县市(区),进一步推动了义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6年11月14日,省委、省政府选择义乌市作为试点,实行新一轮强县扩权,进一步扩大义乌市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赋予义乌市与设区的市同等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激活了义乌经济社会的发展潜力。2008年,义乌市被列为省级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义乌进一步提升活力创造了优势条件。

  14.文明创建提升城市文明

  商业文明建设走在前列,成立全国首个市场商标品牌数据库,发布全国首个“市场信用指数”,以商业文明引领市场提升发展。义乌市场先后被国家工商总局、质监总局评为全国唯一的“守合同、重信用”、“重质量、守信用”市场、“全国信用监管示范市场”等荣誉称号。

  1997年以来,义乌先后被授予浙江省卫生城市、浙江省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浙江省首批示范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城市环境和市民文明意识有较大提高,城市的美誉度和文明程度得到提升。

  15.八都水库、横锦水库引水工程建成供水,破解水资源瓶颈制约难题

  20世纪80年代起,义乌经济迅猛发展,城区生产和生活用水严重不足。为解决城市饮用水问题,市委、市政府决定兴建八都水库,创新水利工程建设投融资体制,引入市场机制,以解决工程建设资金困难。运用自行筹资、自行建设、自行收费、自行还贷、自行管理的“五自”办法,投入1.6亿元资金,建成了全国第一座“五自”水库——八都水库。2000年11月24日,义乌市与东阳市签订协议,义乌市以2亿元人民币买断东阳市横锦水库每年5000万立方米水资源的永久使用权,开创了我国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先河。

  16.“三再”大讨论,推动义乌“二次创业”

  1997年12月9日,义乌市委、市政府举行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动员大会。会议报告明确提出义乌人应破除自高自大、本位主义、无为自治、放任自流、失权失利、自悲自弃、贪图安逸等七种不正确思想,要树立争创一流、市场繁荣人人有责、加快致富、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加快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实干兴业、协调发展等七种观念。全市上下冷静反思义乌发展历程,肯定成绩,明确方向。以此为契机,有力地推动了义乌“二次创业”,开创了义乌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17.旧城改造启动,城市品位大提升

  1998年12月29日,市人大通过《关于旧城改造暨市民广场建设的决议》,1999年3月,义乌城市建设史上拆迁规模最大的旧城改造暨市民广场建设启动。共拆迁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涉及37个主管部门、98个单位、5000余住户近2万人。到2002年基本完成,累计投资30亿元,先后建成了绣湖广场、绣湖公园、地下商城等一批大型单体和市政建设,以高档次的规模、高水平的设计、高质量的建设,成为义乌城市建设的一大精品和重要标志。此后,梅湖体育场、会展中心、新义乌中学、江滨绿廊等重点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义乌的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品位得到明显提升。

  18.财政综合改革,增强政府公共财政调控能力

  近些年来,义乌积极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推行“收支两条线”,全面建设公共财政框架,形成“一个笼子管收入,一个口子管支出,一个盘子编预算、财政监督全过程”的运行机制,公共财政体系初步建立。综合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在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增强政府调控能力、有效防范政府风险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被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誉为首开全国先河的义乌模式。

  19.工会维权义乌模式,社会化维权农民工受益

  2000年10月,义乌市职工法律维权协会(2005年1月更名为义乌市总工会职工法律维权中心)在全国率先成立。义乌工会维权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及部门的充分肯定,浙江省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分别在义乌召开工会维权机制建设经验交流会。

  20.外来建设者当选人大代表,“新义乌人”异乡当主人

  2001年12月,大陈镇7名外来务工者当选为镇人大代表。外来建设者当选人大代表,首开全国先河,为外来建设者参政议政作了有益尝试。之后,又设立外国人及少数民族代表“两会”旁听制度;2007年,首次将党代表的选举视野扩大到外来建设者群体。100多万外来建设者被称为“新义乌人”,他们以各种方式积极参与政府事务管理,建言献策。此外,义乌市还在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劳动保护等诸多方面创造条件,使“新义乌人”享有市民待遇。

  21.百万妇女闯市场,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

  2002年以来,利用市场产业链的巨大需求,积极拓展城乡妇女创业就业渠道。成功举办了“百万妇女闯市场,来料加工显身手”活动、全国“巾帼示范村”创建工作交流会暨“市场带千村”项目推进会等大型活动,全国妇女“市场带千村”项目办公室、全国妇女培训基地等相继落户义乌。目前,市场来料加工业务已辐射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带动从业妇女863万人,累计支付加工费260亿元。

  22.小商品城上市,为义乌市首家上市公司

  2002年5月9日,“中国小商品城”股票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股票代码为600415,为义乌第一家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

  23.“平安义乌”建设稳步推进

  2004年10月,率先在北苑街道安装40个电子监控探头,逐步形成“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路上有卡点、社区有联防、室内有技防”的立体复合型治安防控体系。

  (下转24版)


浙江日报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 00022 义乌市场建设30年大事记 2012-12-06 浙江日报2012-12-0600011;浙江日报2012-12-0600013;浙江日报2012-12-0600015;浙江日报2012-12-0600064 2 2012年12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