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省人才市场与本报联办应届生招聘会——

求职,更需脚踏实地

  记者 方力

  通讯员 刘渊慧 陈勇 方蕾

  本报杭州11月28日讯 落实政策促就业,强化服务助成功。由省人才市场和本报联办的2012年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浙江省(公益性)人才招聘大会今天在省人才市场开锣。作为就业服务周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招聘会共有100余家单位,推出各类岗位1600余个,为即将踏上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提供了一次与用人单位亲密接触的机会。

  据统计,今天的招聘会共有1500余人次前来应聘,360余人次达成初步就业意向。

  用人单位:

  只要肯干都欢迎

  悬挂招聘信息,在走廊上放置广告牌……今天上午,许多用人单位早早就来到招聘现场准备,打出各式标语吸引求职者。

  杭州瑞江化工有限公司打出了“三年买车、五年买房”的口号,吸引不少求职者驻足。“我们公司的规模在不断发展,对人才需求比较大。”招聘人员洪建华告诉记者,这次公司招聘的人数达到110人。

  “企业的发展依靠员工,只要员工肯干,企业就能帮助员工达到这样的目标。”洪建华说,公司现在通过校园招聘、人才市场招聘等多种渠道,面向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人群招聘,不想落下公司需要的人才。

  记者发现,为给应届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大部分企业都推出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岗位和实习生岗位,有的企业还专门贴出2013届高等院校毕业生需求汇总表。

  “我们招的实习生,只要合适基本上都能转正。”浙江印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人员安小姐一上午收了不少简历。这次该公司推出的服装技术、服装设计等实习岗位,都是面向应届毕业生的,营销储备生也以应届生为主。“现在大四学生既要上课,又要找工作,挺不容易的,用人单位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企业的态度,让年轻求职者悬着的心渐渐平静下来。招聘会开始没多久,从金华赶来的武建强就已经投出了几份简历。“原本担心自己没什么工作经验,现在看到企业的招聘要求并不高,心里有底了。”武建强笑着告诉记者。

  应届学生:

  求职路上多迷茫

  相比用人企业,求职者似乎更淡定。

  在招聘现场走了一圈,记者看到一个扎着高高马尾,戴着黑框眼镜的女生,拿着一叠厚厚的简历,在现场转了又转,徘徊许久,却一份简历都没有投。她叫丁君,浙江科技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四学生。

  “我有点迷茫,不知道该找什么样的工作,也不知道什么工作适合自己。”她向记者坦言,自己没有太多社会实践经验,对于找工作有点不适应。“感觉自己是‘万金油’,什么都懂一点,却不知道接下来该往哪走。”

  在与求职者的交谈中,记者发现,这些年轻人的“淡定”,实际上更多源于对求职的茫然。万事利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聘人员陶小姐对此很有感触。

  “现在有些应届毕业生一方面对自己的工作发展缺少规划,另一方面又不愿意从基层做起。”陶小姐去过多次校园招聘会,她发现不少求职者对薪酬的要求比以前有所提高,反而忽视了工作本身的发展前途,“他们觉得自己从基层做起是浪费资源。其实,基层锻炼经验在今后的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

  人才市场:

  面谈机会要珍惜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求职者姗姗来迟。合肥新华学院通信技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黄佳临近中午才来到人才市场。他告诉记者,自己之前已经在网上投了很多简历,现在并不急,只想来招聘会现场看看有没有更适合的工作。

  如今,人才市场的各种招聘会已经不再是毕业生求职的主要渠道。网络招聘、校园招聘……各类招聘方式层出不穷,就业渠道也越来越多。作为新生代力量,90后大学生更钟情于通过互联网找工作。点点鼠标,无数份简历便轻而易举地发送到心仪的招聘单位,确实给求职者带来方便。

  省人才市场相关负责人表示,长此以往,也会衍生出一些问题。通过网络投简历,虽然方便快捷,但毕竟没有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其实,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每一次洽谈,本身就是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如果放弃,容易导致大学生在面试时“打折扣”。

  省人力资源部门提醒求职者,在网络应聘的同时,应该多到招聘会现场走走,直接跟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这样不仅能锻炼胆量、培养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了解现在社会就业的趋势,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这样可以减少迷茫,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脚踏实地找工作。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求职,更需脚踏实地 2012-11-29 2816601 2 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