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朝文新智

第八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金奖作者专访——

做一个有温度的见证者

  本报杭州11月27日讯

  记者 吴孟婕

  有这样一些照片,就像屋中燃烧的炉火一样容易勾起人们的遐思。从黑白到彩色,从隐而不发到绚烂极致,那“短短的一瞬”,也是“历史的一瞬”,在强烈的视觉冲击背后,隐藏了人的命运、情感、意志和力量。

  这些好照片的创作者,打他们的电话,或是在机场,或是在长途大巴,嘈杂的背景音中总是传来一个声音:“在路上”。

  因为,一瞬成就经典,好机会稍纵即逝。

  不凭运气的,是坚持记录的姿态。做一个有温度的见证者——这是他们的职业,也是理想。从战争灾难到自然环保,从文化艺术到人物肖像,不气馁,有担当,一路探索。

  因为在杭州举行的第八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颁奖典礼,今天下午,这些极少停下脚步的人聚在了一起。9位摄影师,分别代表中国、美国、法国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体,这是华赛有史以来难得一见的阵容。

  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得不够近。”但,按下快门的一刹那,经典是否会如期而至?通过以下的记者提问和观念碰撞,我们试图多角度、多方位地探寻好照片背后的偶然与必然,希望对喜爱、从事和熟谙摄影艺术的你有所裨益。

  受访者:

  库巴·卡民斯基(波兰共和国报)日常生活类组照 金奖

  贾代腾飞(东方早报)经济科技类组照 金奖

  卡洛斯·古铁雷斯(路透社)自然环境类单幅 金奖

  邹峥(新华社多伦多分社)

  体育类单幅 金奖

  刘宇(新华社)体育类组照 金奖

  吕廷川(山东商报) 新闻人物与肖像类组照 金奖

  路易莎·格里亚马奇(法新社)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单幅 金奖

  瑞贝卡·布莱克威尔(美联社)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组照 金奖

  花井亨(路透社)战争、灾难类新闻单幅 金奖

  记者: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一定会有很多摄影师拍摄类似题材。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怎么比对手拍得更好?

  邹峥:我想分享自己的一个故事,相信大家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古巴跆拳道选手踢裁判被罚的一幕。当时,我与近百位来自世界各国的摄影记者一起在现场。事件发生的一刹那,很遗憾,我的视线移开了取景器,但周围安静了几秒钟后,几乎所有同行都在摇头,那些全神贯注的摄影师也错过了这个极为罕见的瞬间。这件事告诉我,捕捉决定性瞬间是很重要的,因为你只有一次机会。

  卡洛斯·古铁雷斯:“当闪电遇上火山”,这是我此次获奖作品的名字,听起来,“好照片”确实千载难逢。去年6月,休眠了数十年的普耶韦火山突然爆发,喷射出的火山灰上升至10公里高的空中,与闪电交织在一起。当时我在距离火山眼5~7公里的空地上,但别以为这只是我的“幸运”,要知道,此前我已冒着危险在当地转悠了十几天,才得以亲眼见证这场视觉奇观。

  花井亨:拍出大气魄,当然大手笔,但不少照片的获奖原因却往往在于“细节”。作者选择了正确的角度,正确的构图,作品就能有一种让人“深陷”的力量,它抓住你的注意力,会持续停留在你的记忆里。悲伤的照片,仿佛能听到哭泣声;快乐的照片,要让读者能听到笑声。

  记者:作为世界级新闻摄影比赛的常客,能透露一些有关影像的“秘诀”吗?

  贾代腾飞:不要对外面的世界过度热衷,要有一种对当下、此刻的敏锐度,对身边的生活保持新鲜感,像一个游客一样不断“好奇”和“提问”。

  吕廷川:善于做一个“倾听者”,与被拍摄者面对面,带着情感去按下快门。你要试着与主人公一起融入他们的故事里。“在现场”,对于掌镜者、被摄者和欣赏者来说,是一种艺术手段,更是生活方式。如果你做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而且花的时间不够多。

  记者:有这样一种说法:“新闻照片一旦脱离新闻本身,就失去了意义”,你们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瑞贝卡·布莱克威尔:首先我要说,大师级作品一定是兼具新闻性和艺术性的,且在两者间达到了完美的平衡。但作为职业摄影师,我们往往时间紧迫,在按下快门之前,对于图片的构思只是一个下意识的感觉。就我个人来说,当事情发生后,摄影记者及时用他手中的“武器”记录下他所看到的事情,这是最重要的,只是别在按“快门”的同时把“脑门”给关上了。

  邹峥:作品的艺术性和新闻性取决于事件的“软硬度”,必须懂得取舍和拿捏。而就新闻图片的意义而言,我觉得还是要靠时间的检验。好的作品自然能历久弥新,有记录时代、永载史册的体量和担当。文字如此,图片亦然。

  记者:最后想问问在座的几位外国摄影师,通过镜头,怎样记录并讲述关于中国的故事?

  路易莎·格里亚马奇:摄影是“人”的艺术,我最想关注的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作为一个生活在地球另一端的“外国游客”,我觉得杭州很美,杭州人也都很友善、可爱。我知道中国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想对此有更多的了解,并进一步探寻个体与文化、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相互组合的不同可能。

  瑞贝卡·布莱克威尔:这是我第二次来中国,上一次还是2001年。当时,我在印度买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照相机,然后在中国正式开始了职业摄影师生涯。对于这片土地,我充满了感情。我目前的工作地点在西非,不久前,我开始关注在非华人的生存状态,并积累了一些影像素材。如果可以,我希望去那些主人公的故乡看看,那里有他们的背景和“根”,相信一定会不虚此行。

  库巴·卡民斯基:2010年世博会时,我在上海和北京呆了近十天,我想说,这片神奇的东方土地给了我许多灵感来源。至于作品,我想先保持一些神秘感,在稍后的交流中我会做具体展示。


浙江日报 人文·朝文新智 00013 做一个有温度的见证者 2012-11-28 2815791 2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