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人文·体坛风云

文章导航

校运会长跑纪录多年无人破

大学生为何跑不动

  据新华社合肥11月22日电

  华中科技大学秋季运动会宣布取消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项目,西安、南京多所高校也取消了上述两个长跑项目,对于学生体质下降的争论引起了广泛关注;而近日广州马拉松选手在终点处猝死的悲剧也让“长跑之殇”成为了中国体育的热词。

  记者发现,即使在没有取消中长跑项目的高校,校运会成绩也在逐年下滑,有的纪录甚至十余年都没有人打破,中国大学生为何越来越跑不动了?

  长跑纪录尘封十余年

  安徽省内多数高校仍然保留了运动会里的长跑项目,但是多位从事体育一线教学工作的老师坦言:“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尽管学校出台了各种激励措施,但是校运会的长跑纪录似乎依然无法触碰。与往届运动会成绩数据相比,安徽农业大学、安徽中医学院等高校在田赛、短跑等项目上,均有学生打破校纪录,长跑方面的纪录则都尘封了十年之久。

  校园体育“欠账”

  上海体育学院老师陈国强认为取消长跑不应对高校求全责备,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并非是在大学产生,由于中国学生在中小学时期繁重的课业负担和体育锻炼的缺乏,早已为将来的健康埋下了隐患,到大学之后只不过这些问题都暴露了出来而已。

  “加之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爱,不敢让学生受伤,体育老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教学上也只能得过且过。本该在每个阶段都打好基础的校园体育教育,无论是意识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太多欠账,”陈国强说。

  长跑意识回归

  在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长跑已经变成了一种校园文化。上海交大成立了“跑虫俱乐部”,以跑会友的他们被称为夜跑族,校长成为了他们的一号“跑虫”。清华大学每学期3000米的体能测试是每个男生的必修课,北京马拉松比赛也几乎是全班出动,参加迷你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的学生经常占班级人数一半以上,剩下的同学会去现场为他们加油鼓劲。

  “大学可能是一个人一生最后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机会,工作之后的忙碌和压力很难让人再有健身锻炼的心思,锻炼当然不止长跑一种方式,但是形成长跑的意识却是十分重要的。”陈国强说。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人文·体坛风云 00016 大学生为何跑不动 2012-11-23 2810392 2 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