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热议人才强国战略——
育才·聚才·重才
(本报记者 周咏南 翁浩浩 余勤 廖小清 毛传来)
代表名片
陈伟俊:宁波市委常委、鄞州区委书记
孟关良:省皮划艇队总教练
韩喜球: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冯亚丽:海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本报北京11月10日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
人才强国战略,宏图展现,催人奋进。对此,我省出席十八大的代表深有感触。
“育”出来——
人才培养重实干
【报告亮点】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
【代表感悟】
陈伟俊:人才是区域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区域竞争的核心要素。鄞州区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全区各类人才14万人,占户籍人口17%,高层次海外专家100余名,实现人才总量与结构层次的“双优化”。学习十八大报告后,我们将更加坚定地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人才作用发挥、人才综合保障“三大机制”,加速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人才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人力资源转化为竞争资本。
孟关良: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涉及如何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首先,要营造一个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们实施“体教结合”理念,为运动员配备专门的文化课老师,让他们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同时,对人才的培养应重视“德”的因素。拿运动员来说,竞技体育必须挑战自身极限,需要信念支撑。因此,我们比较注重对运动员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做到“以德为先,全面发展”。
冯亚丽:科技的进步源自人才,人才是海亮集团发展壮大的关键。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是实现企业转型的基本保障。近年来,海亮集团通过引、用、留等方式,吸引大批优秀人才。
“请”进来——
筑巢引凤纳贤良
【报告亮点】
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
【代表感悟】
陈伟俊:近年来,鄞州区采用强扶持的方式,以最优的政策“引人才”。今年,制定出台了“1+4”人才政策体系,区财政计划每年投入1亿元资金,重点引进国家、省“千人计划”和海外人才,壮大高层次产业人才、高科技研发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和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国家、省和市“千人计划”人才突破100人,海外人才突破1000人。
韩喜球:相对于辽阔的海域面积,我省海洋科技人才略显匮乏,迫切需要加快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
孟关良: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广纳天下英才”,这个提法很好。引进人才关键是要为人才提供一个优越的环境。除了待遇保障,还需要树立尊重人才的理念,给人才更多发展空间。
“活”起来——
盘活机制促创新
【报告亮点】
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代表感悟】
陈伟俊:今年以来,鄞州区大胆创新人才服务和保障机制,着力优化“三个环境”。优化人才安居环境,继续加大解决高层次人才安居难问题的力度。优化人才激励环境,创新人才智力的资本化激励机制;引导企业以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探索股权、期权等多种激励方式,进一步营造人才安心安居、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韩喜球:十八大报告中,我特别关注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这句话。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激励机制的重要性。让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及时得到肯定,并在社会上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新风尚,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冯亚丽:激发人才的活力,海亮集团的经验是,通过创先争优活动,紧扣企业生产经营和转型升级,深化党员人才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把党员培养成优秀人才、把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经营管理层中的优秀党员推荐为党务工作者、把优秀党务工作者推荐到经营管理层的“双培双推”工作,使创先争优成为全体员工的价值追求。
(本报记者 周咏南 翁浩浩 余勤 廖小清 毛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