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专版

文章导航

“创业环境实在太重要了,西湖区就是我创业的心仪对象。”王定军说。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教授 卓勇良

  最是西湖“才”情深

  杭州市西湖区人才战略实施纪实

  周 象

  偶尔去那个“世界文化遗产”的著名湖边走走,你说不定会遇上个内地文化名人,比如麦家、潘公凯、余华什么的;偶尔去那个“国家湿地公园”的著名西溪逛逛,你说不定会遇上个港台或外国文化名人,比如朱德庸、约翰·霍金斯(“世界创意产业之父”)、赖声川什么的……在杭州市西湖区,可能遇到的这样的名人正越来越多,刘恒、邹静之、杨澜、蔡志忠、皮托夫、高满堂、刘星、何见平、王伟忠、郭守正、杜维明、朱海……等“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大师名家,都有可能与你不期而遇。

  在杭州西湖区,你可能遇到这些公众名人,你更可能遇到不是名人的名人,他们是学者、专家、企业家、儒商,他们是国家级的人才,省市级的人才,个个身怀绝技,业内大名赫赫……

  这一个个名人、人才,是怎样从境内外纷纷奔向西湖区的?西湖区人才办负责人说,是“全国最美城区”西湖区的优美环境、优厚的人才政策和环境、众多国内无双的创业平台、省内最大的名校聚集地,当然,还有对人才的真切之情,把西湖区变成了浙江人才高地。

“创业环境实在太重要了,西湖区就是我创业的心仪对象。”王定军说。

  一份介绍西湖区优美自然环境的材料上这样写道:“在杭州的西湖之畔,有这样一块美丽的土地,在这里,西湖养眼、西溪养肾、西泠养心、西山养肺‘四养同区’,钱塘江、京杭大运河、西湖、西溪‘四水共导’,黄龙国际商圈、龙坞风景区、蒋村龙舟、龙井茶‘四龙腾飞’,得天独厚的优势让这里成为人人向往的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风水宝地。”这块让人才向往的风水宝地,就是西湖区。而更让各路人才动心的是,西湖区对人才的渴慕。西湖区委书记王立华在国家级媒体上撰文说:人才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催化剂,人才是实施西湖五大战略的加速器,人才是打造美丽幸福的首善之区的动力源。我们要秉承“人才第一”的理念,深入践行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全力打造各类人才创业创新的“幸福天堂”。

  与此相配套的是,一系列的人才计划、人才政策。我们看看其中的一个海内外招才引智“325”人才计划:

  计划用5年时间,大力引进和培育带项目、带技术的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团队30个,其中教授创业团队20个;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50人。给予入选团队最高标准5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100万元的项目资助资金,500万元银行贷款贴息,5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补助,100平方米公寓租金补贴。对于引进的创业创新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省“千人计划”、市“521”计划的,分别给予100万元、60万元、40万元的安家补助。

  为了给人才培养提供资金上的支持,西湖区建立起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各方面出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政府投入的人才专项资金从2005年的64万元增长到了2012年的2000万元,各类人才、项目的资助得到了保障。西湖区还在杭州市率先出台了《西湖区鼓励创投企业财政扶持办法》。

  为解决中小文创企业“融资难”问题,西湖区政府除每年安排扶持资金8000万元用于发展现代服务业之外,还充分利用了小企业集合信托基金“三潭印月”、“西湖星巢天使基金”等融资平台和辖区内上百家风险投资公司,积极引导基金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

  对于人才来说,这一个个引才大手笔,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西湖区有一份渴慕人才的真诚之心,有一个无可比肩的创业环境。这就足够了。

  对此,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博士王定军说得最直接:“创业环境实在太重要了,西湖区就是我创业的心仪对象。”这位海归博士,曾任世界上最大的催化剂制造公司之一——庄信万丰高级研究员,为了实现创业梦想,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准备回国创业。西湖区知道后,立即行动,为他争取到了15亩地的划拨用地指标。考察过苏州,考察过上海,考察过其他多个城市,王定军的脚步停留在了西湖科技经济园,创办了康纳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此后的日子,区领导多次走访他这个企业,协调解决创业中的实际困难;还积极为其争取各级资助,成功指导其入选杭州市“521”计划,获得市、区安家补助共120万元。现在的公司,已成为中国催化剂材料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领军型企业。

  王定军,是众多受益于西湖区优越创业环境的一个缩影。

“这么好的平台,全世界都罕见。”潘公凯说。

  西湖区的创业平台之多、之优质,确实少见。西溪创意产业园、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湖科技园、西湖福地创业园、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杭州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数字娱乐出版园区)、青蓝科创园、西湖广告产业园区……沿着西溪路而建的西溪谷——一条城西科技走廊,眼下也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相同的是,这一个个创业平台,都有优美的环境,优越的政策;不同的是,不同的人才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施展天地。

  沿着杭州天目山路一直向西,你会看到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西溪湿地。在这个国家级的湿地公园内,有个西溪创意产业园,这是西湖区打造影视产业集聚发展主平台。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面积内,西湖区居然邀集到了20位“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大师名家在此落户,著名国画家潘公凯、吴山明,作家余华、刘恒、邹静之、麦家,漫画家朱德庸,导演赖声川,还有杨澜、程蔚东、皮托夫、高满堂、刘星、杜维明、朱海等名人。

  面对西湖区提供的美丽平台,和西湖区的真诚,知名编剧刘星感动了,他在签约入驻西溪创意产业园时表示:“我终于有了入驻西溪的权利,参与杭州的文化事业的权利,我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履行自己的责任,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对湿地负责,对杭州负责,对这么美的环境负责。”

  之江文化创意园,是西湖区众多人才集聚平台中较大的一个。这个关停多年的水泥厂改建而成的之江文化创意园,是全国首个以艺术创意为特色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叫中国美院国家大学科技(创意)园。这个占地达到2300多亩的园区,现在已引进了蔡志忠、何见平、王伟忠、郭守正、刘纪纲、方振华等国际创意界知名人物。

  蔡志忠在这里的公司叫之江巧克力(杭州)动漫有限公司,是蔡志忠在内地的第一家公司。让人感叹的是,创意园中还建起了蔡志忠文化馆。这是中国内地第一家以蔡志忠名字命名的文化馆。

  另一位“大牌”孟京辉,在此处则以蜂巢公司扎根,叫杭州孟京辉戏剧工作室。

  今后5年,整个之江文化创意园将力争引进创意企业600家以上。

  可以想见的是,那一天,那里又会有多少个蔡志忠,多少个孟京辉!之江文创中心提供的数字说,之江地区目前已集聚创业创新人才459人。

  近日,一家媒体报道说:“杭州西湖区近年来大打文创牌,孵化文化金蛋。昨天,又有一张全新的文创牌出现了,杭州西湖区凤凰大厦开工,今后将是之江文化大平台未来文创办公的核心圈层……建成后,三百文创企业将入驻‘凤巢’……准备孵化的是一批批文化创意的金凤凰。”

  而与浙江大学紫金校区一路之隔的西湖科技园,则被评为杭州市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园内汇聚了海外高层次人才13人,5人入选市 “521”计划,3人入选省“千人计划”,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大展拳脚的舞台。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潘公凯,是较早入驻西溪创意产业园的名人之一。他说的那句“这么好的平台,这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是对如明珠般散落在西湖区土地上的创业平台最好的注脚。

“区校合作,西湖区做得真好,我要赞一个。”何见平说。

  何见平,德籍华人,著名国际平面设计师、教授和自由出版人,也是中国美术学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客座教授,2011年获柏林自由大学博士学位,成就非凡,获奖多多。作为一个文化创意界的顶尖人才,他也是西湖区区校合作的受益者,他和他的何何(杭州)平面设计有限公司,就是作为高级人才和项目,被引入中国美院国家大学科技(创意)园的。

  为了引何见平入园,创意园区在平台搭建、人才引进及项目申报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的优质服务。包括与该公司合作创办、改建了欧洲(电影)艺术馆-欧洲四零艺术空间,为其开展品牌策划业务提供了技术配套保障的服务平台。甚至,为他的公司引进了3名专业人才,解决了发展初期面临的人才需求难题。

  所以,何见平由衷地感叹:“区校合作,西湖区做得真好,我要赞一个。”

  西湖区的一大优势是,聚集了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众多国内著名高等学府,众多高校学子是西湖区人才工作的一项宝贵资源。如何将高校的人才优势转化为区域创新的优势?这个命题,西湖区已经用积极行动给出了最好的回答,创造出了众多本土特色做法,打响了“大学生创业”、“教授创业”、“名师工作室”、村官“蒲公英”等工作品牌。

  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西湖·浙大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与中国美院共建之江文化创意园大学生科技创业中心,形成了“一园多点”各具特色的大学生创业园。由社会影响力大、创业成功的企业家组成的“创业导师团”,已成为大学生创业路上的明灯。在西湖这片创业热土上,已有大学生创业企业1054家,创业学生1800人。一大批青年创业人才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泛城科技陈伟星登上《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乐港科技CEO陈博被评为中国网游行业新锐人物……

  西湖区还出台了“青蓝计划”和海内外招才引智“325”人才计划,成立青蓝科创园,大力扶持引入高校教授创业,形成了“技术资本结合型”、“教授带徒型”、“产学研政结合型”三种教授创业模式。优厚的政策,贴心的服务,优越的环境,让教授、博士们纷至沓来,出现了120多家教授创办、科技领先、效益明显的高科技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

  据西湖区人才部门介绍,目前,西湖区已初步形成了“名人名家+高校+园区+企业+人才”五位一体的人才链、产业链发展机制。2010年,西湖区首个文创类企业——杭州顺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上市;华策影视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中国A股市场的“电视剧第一股”;而宋城股份,已成为我国集文化、旅游、演艺的第一股。

打造

名人高地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教授 卓勇良

  西湖区的人才工作自应有更高的要求。依托省城和自然山水及经济实力优势,西湖区正在加快打造中国的名人高地。

  近年来,西湖区的人才工作形成了四招必杀技。一是优环境,自然地理只是提供了一个可能条件,真正要成为名人高地还得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建平台,当年退二进三留下的工业遗存,今日成为名人园区;三是促合作,首选浙大,但别忘了还有浙工大、工商大等一串长长的名单;四是强服务,贴心服务,贴近服务,贴身服务,服务就是生产力。

  集聚名人。西湖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名人高地,最令人自豪的是杭州有唐宋两朝名人市长和副市长,白居易和苏东坡,都为西湖作出了千古流芳的贡献。这里可以有文化名人、艺术名人、学术名人、技术名人、创业名人等。名人群和名人链优化了西湖区的人文及创业环境,支撑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群和产业链,增强了西湖区的价值链和发展链,推动西湖区成为杭州这座城市最有人文和经济竞争力的区域。

  量产名人。名人有限而潜在名人无限,以杭州的历史文化底蕴,西湖山水的钟灵毓秀,西湖区本来就是名人的摇篮,创业的胜地,如今声名显赫的马云就是在西子湖畔成功创业。造就一大批名人脱颖而出,是西湖区人才工作一个重要目标。泛城科技的陈伟星,不到40荣登《福布斯》创业者榜;近年来引入的王定军博士创办的康纳公司,正在成为中国催化剂材料行业的领军型企业。

  瞄准名人并不等于忽视寻常人等。名人的产生实际是个概率问题,所以打造名人高地的工作,最终还得把重心放在垒基础上面。一个真正尊重每一个普通人的西湖区,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的名人高地。

“这样的贴心服务,我能拒绝不来吗?”陈奕说。

  让人才在西湖区安居乐业,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西湖区更是不遗余力:

  建立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强化区人才管理服务办公室功能,设立大学生和留学生服务中心等机构,西湖区服务人才的框架体系初步形成,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并朝着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西湖区领导直接联系高层次人才,听取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工作生活难题。通过开展“人才服务月”、“企业服务月”活动,送政策、送服务、送人才、送资金上门,为创业企业和人才提供服务。定期召集创业企业与有关职能部门开座谈会,面对面交流解决创业创新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产学研合作开发人才,积极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搭建平台。每年举办各种类型的产学研合作洽谈会、企业需求对接会、融资对接会等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主动牵线搭桥,把院士、博士等高端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引入企业。目前西湖区共有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6家、博士后工作站6家,享受国务院和杭州市特殊津贴19人,省“151”、市“131”人才培养工程86人,大大增强了企业和人才的创新能力。

  对于引进的领军人才,在子女入学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在职称申报、进杭落户等方面做好优先服务,这种服务甚至细到组织高层次人才健康体检和疗、休养。

  对此,浙江传媒学院动画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陈奕感受最深。他是《画皮》、《李米的猜想》、《大风歌》、《神雕侠侣》等30余部影视剧的特效总监,是首批“之江高端创意人才”,是首届杭州国际动漫节论文一等奖获得者,还是多个国家级、省级实验室负责人。

  对这位引进的首位国内影视特效的专家,西湖区的服务可谓无微不至:搭建技术平台,专门设立小型摄影棚支持其拍摄制作,派专人全程为其办理所有企业报批手续,帮助融资,给予项目支持,使其先后获得杭州市、西湖区及之江地区等各级文创产业专项资金近百万元……创业成功的陈奕后来说:“这样的贴心服务,我能拒绝不来吗?”

  西溪创意产业园的贴心服务,是西湖区为人才贴心服务的样本。该园区的“个性化、特色化、亲情化”三化服务模式,已成为人才“强力吸聚机”。

  “个性化”的服务,是说园区管理人员定期上门与名人高才沟通征询,实行“一名人一方案”个性化的服务。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数位名人觉得住在杭州,就得感受杭州市树市花的馥郁芬芳。想法说了没多少天,这些名人工作室周边已是桂树、香樟环绕;“特色化”确实是特,几位名人反映工作室周边有虫害,工作人员立即购买防蛇药物硫磺,清除隐蔽地带杂草,消除安全隐患。名人们几乎不出园区,就能享受绿城物业全方位的服务;至于“亲情化”服务,看看朱德庸的感受就知道“亲情”之浓郁:知道朱德庸要回园,工作人员提前为其布置好住处,家具为其提前清洁上光,各类家电提前调试到位,室外庭院提前打扫干净,拎包即可入住……

  东方风来满眼春,最是西湖“才”情深。古说“江浙为人文渊薮”,那么,今天西湖区正在打造的“人文渊薮”,将一步步成为现实。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1 “创业环境实在太重要了,西湖区就是我创业的心仪对象。”王定军说。 2012-11-07 浙江日报2012-11-0700006;浙江日报2012-11-0700009;浙江日报2012-11-0700010;浙江日报2012-11-0700012;浙江日报2012-11-0700016;浙江日报2012-11-0700013;浙江日报2012-11-0700007;浙江日报2012-11-0700017;浙江日报2012-11-0700019 2 2012年11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