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好奇

文章导航

中国梅奥,
在路上

  陈宁 王家铃

  1.“大学附属医院里边,也许是由于星期日的关系,到处挤满探病的人和轻患者,混乱不堪;消毒药味、探病花束味、被褥味混在一起,护士踏着咯噔咯噔的脚步声在里面走来走去。”这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挪威的森林》中一段对于医院的描写,也许正和你脑海中的记忆不谋而合。

  医院,本是患者心灵的安放之所,如何寻回它在当下逐渐模糊的定位?近日,记者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第七届国际学术周上,寻找这个困扰着整个社会的答案。

  1864年,正值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在明尼苏达州的罗切斯特市,一位叫威廉·W·梅奥的医生专门创建了一家诊所,每天救治战争中的伤员。时至今日,小诊所几经周折发展成美国最大的医疗机构——梅奥诊所。一个多世纪以来,梅奥诊所“患者至上”的理念始终不变。

  2.正是这个故事,一直驱使着邵逸夫医院院长何超去打造“中国的梅奥”:“病人不应该害怕这里,至少应该信任这里。”

  这是国内首家“无痛医院”,在手术前,会有人为你做术前指导,并介绍各种专科疾病,紧张感随之消失;这里的平均住院时间只有8.03天,门诊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18岁的邵逸夫医院,刚刚从少年步入青年,偌大院区内,成长的脚步、对患者的关爱历历可见。

  在这里,你不会在住院区的走廊上看到拥挤的床铺,也可以和医生一对一地在诊室里从容交谈,更没有医护人员在医院里吸烟……也许优雅的环境不足以有驱走病魔的力量,但是对你心灵上的关爱却能够抚平由疾病带来的创伤。

  3.曾有人这样描述梅奥的服务意识:走在医院的走廊里,只要你略微面露难色,就会有医护人员停下来关切地问:“May I help you?”(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邵逸夫医院里,有越来越多介于医生和护士之间的辅助新角色:医生助手、科研助手、牙科卫生师、呼吸治疗师、专科高级护士……和国外医院一样,这些辅助角色已经很普遍,他们常常以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给病人带来多一份关爱。

  心脏中心、乳腺疾病诊治中心、腔镜技术诊治中心、肿瘤综合治疗中心……在邵逸夫医院,为什么提倡多学科联合诊治?院长何超解释,现代医学发展将由单个主治医生满足病人的所有需求向“团队医疗”模式发展,而这,也是对“患者需求至上”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诠释。

  或许“医院只是治病场所”这样的定位过于消极。不要忘记,无论是梅奥医生,还是长眠于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一定都希望全世界的医者都能够发挥本应有的职能。

  “5至8年成为罗马琳达,10至15年成为梅奥”,诸如这样的话语与其说是邵逸夫医院的一个目标,不如说是对所有医院最好的激励。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人文·好奇 00013 中国梅奥,
在路上
2012-11-06 2784525 2 2012年11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