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山海携手促发展

——浙江帮扶贵州纪事

  本报记者 方力

  走进贵州省黔西南州楼纳村,峰林叠翠果树飘香,绿树掩映青砖白墙,河水涓涓杨柳拂岸……这个曾经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的贫困小山村,在浙江的帮扶下,如今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致富村。

  早在1996年,国家明确由我省宁波市具体负责对口帮扶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就如楼纳村一样,10多年来,在我省高效务实的帮扶援建下,这两个州从城市到农村都发生了巨大而喜人的变化。

  民生优先,改善生活条件

  “千里迁徙定西江,山清水秀人勤劳;旅游开发苗家富,歌舞升平乐万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村81岁高龄的侯天祥唱的这首歌,道出了西江村近几年的沧桑巨变。

  西江村是国家级贫困县雷山县的一类贫困村。2003年,宁波第一个项目落户西江村,拉开了我省帮扶西江的序幕。

  民族风雨桥、芦笙场木结构长廊、木结构民族工艺寨门、长4500米覆盖全村的排污沟、面积200亩西江景区园林绿化工程……一个个村寨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在西江村拔地而起。帮助建立的12亩大棚蔬菜基地、600亩核桃种植基地,有效带动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宁波还新建了西江中学教学楼2380平方米,完成西江小学搬迁工程3992平方米,资助贫困学生246人,捐赠救济贫困农户63户。

  截至2011年,宁波共资助雷山西江项目16个,帮扶资金493.23万元。如今西江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的加强,让西江村迎来了举办“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大好机遇。

  西江村只是我省众多帮扶对象之一。宁波对口的黔东南州、黔西南州多为深山区、石山区,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和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难的“六难”问题特别突出。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近年来,针对这些问题,宁波帮助对口地区建设了1430多所中小学校,使20多万名山区师生告别了低矮、潮湿、简陋的教室,使两州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8%以上。帮扶建设了100多所医院(卫生院),缓解了10多万户群众的看病难问题,促进了对口地区农村疾病防治、妇幼保健等卫生事业发展。建设了100多个新农村示范点,修建了600多公里乡村公路,解决了20万人、15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新建了广播电视通讯网和气象科普雷达,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帮助300多极贫户进行了旧房改造。此外,还帮助对口地区进行城镇规划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对农村的带动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较好地改善了对口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了对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输血造血,激活产业发展

  在黔东南州麻江县,蓝莓种植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麻江县具有得天独厚种植蓝莓的土壤、气候等优越条件。然而,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财政状况拮据,大量启动资金从何而来?如何引进龙头企业?这些成为了蓝莓产业起步的关键和必须解决的燃眉之急。

  从2003年起,宁波市无偿投入680余万元,扶持该县的蓝莓产业,还引进奉化市龙头企业以勒食品有限公司进入麻江,建立了上千亩蓝莓种植示范基地。2007年开始,宁波市又相继投入200余万元资金,在宣威镇、龙山镇等建设了多个管理规范、配套设施完善的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使当地农户直观体会蓝莓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极大调动了农户种植蓝莓的积极性。

  “2008年我开始种植蓝莓,现在有200亩地了,老板们都是找上门来收蓝莓,销售根本不用愁。多亏了浙江人民的帮助。”宣威镇笔架村的蓝莓种植户王书祥乐呵呵地说,2011年蓝莓开始挂果收成1万多斤,他卖出了30万元的好价钱。

  如今,麻江县已成为中国南方蓝莓第一县。2011年,该县蓝莓种植面积达2万亩,经营蓝莓的企业达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个,种植农户300多户,受益农户1000多户,解决农民工就业2000余人。

  从“输血”到“造血”,我省在对口帮扶过程中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大力扶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旅游业等,激活当地产业发展。

  在楼纳村,宁波投入帮扶资金60万元,在村里成立果蔬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扶持种植晚丰梨2500亩、大五星枇杷1000亩等,还支持该村发展民俗村寨、现代观光农业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如今,楼纳村正在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引进建设花卉基地、农业观光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

  通过发展新产业,楼纳村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50元,比2007年增加了3150元。

  这几年,我省还重点帮助对口地区引进种植养殖新品种,改造传统农业,发展优势产业。当地传统特产丹寨硒米、普安天麻、中药材等,经过发掘、改良,现已逐步形成了品牌效应。帮扶引进的波尔山羊、品改肉牛、长毛兔、杨梅、黄花梨等农业新项目,也初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帮助实施的晴隆县波尔山羊养殖项目,已经发展到10多万只,全县14个乡(镇)、68个行政村、9600多农户从中受益。

  智力帮扶,寻求长效发展

  对口支援,送钱、送物,更要送人才、送智力。

  截至2011年,宁波已累计在对口地区完成帮扶项目3200余个,无偿帮扶7.69亿元;各级政府帮扶3.66亿元,占总资金量的48%,社会捐赠资金4.03亿元,占52%。其中,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帮助对口地区建设培训基地,完善培训体系,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和交流活动。

  黔东南州凯里市南花村党支部书记潘仁锋至今还记得自己到宁波参加致富带头人培训的情景,先进的发展理念和致富经验,使他改变了对乡村发展的认识。回去后,他因地制宜,带领村民办起以苗族风情表演观光为主的苗家村寨旅游。现在的南花村,已成为贵州省有名的旅游村寨,家家户户都靠旅游业致了富,还带动了全州少数民族风情旅游业的发展。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这些年来,宁波通过各种途径,为对口地区培训各级党政干部、老师、医生和各类技术人员2万多人次,进行农业科技和非农就业技能培训3万多人次。配合对口地区多次举办县级干部研讨班、乡镇干部培训班、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还接受了15批145名贵州干部来宁波挂职,300多名医生、教师(校长)到宁波进修。同时,宁波也派出了15批88名县处级干部赴对口地区挂职锻炼,8批188名优秀教师(校长)、6个讲师团、12支医疗队、3批青年志愿者和多位农技专家,赴对口地区支教、支医、支农等。

  近几年,针对对口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大量初中、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学的现状,宁波还探索出了职教合作与劳务合作一体化的新的智力扶持模式。

  去年底,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黔东南州、黔西南州3所职业技术学院(校)开展联合办学,贵州3所院校即将毕业的94名学生免费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技能培训,开拓眼界,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和脱贫致富的决心。

  对口帮扶不能给钱了事,重要的是要把沿海先发积累的发展观念、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带到对口地区,与对口地区的艰苦创业精神结合起来,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这已成为我省在贵州对口帮扶中形成的共识和正在努力的目标。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山海携手促发展 2012-09-05 2700142 2 2012年09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