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记者跟随砖窑工搬砖

迎灰蒙尘制砖块

  本报三门9月4日电

  记者 叶晖 通讯员 谢妮

  县委报道组 倪中勇

  上午9时,记者走进三门县海游镇下枫坑村的亚峰建筑材料厂,正逢该厂一窑烧好的砖块出窑。虽然今天有些降温,但出窑工们光着上身,推着手拉车,弯身进出,忙着将成品砖装车出运,一个个汗流浃背。

  砖厂占地近百亩,除了烧制砖块的窑洞之外,还有生产制坯的车间和干燥泥坯的晒场。据介绍,窑工一般分为盘窑工、烧窑工、出窑工、装窑工等。每个工种分工细致,责任明确。记者决定当一回出窑工。

  走近窑洞口,一股热浪从里面喷涌而出,一台大电扇正对着洞口往里吹风。见记者在洞口探望许久,来自贵州的出窑工胡官元说:“烧好的砖块虽然在出窑时采取了降温措施,但窑里温度在70℃以上,我们在窑洞口和窑洞里面各放了一台大风扇。”

  在砖窑厂工作了2年多的胡官元领着记者进窑。刚踏进洞口,一股热气就夹杂着灰尘和沙土扑面而来,记者好不容易才睁开眼睛。戴着手套搬砖,依然感觉砖块热得烫手。才搬了十几块砖,记者就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四五分钟后,我们几个才装好一车砖运出窑洞。

  走出窑洞,顿时神清气爽。擦了擦脸,抹下一把灰。鼻子痒痒的,顺带一擦,发现连鼻孔里也都是灰。记者发现,出窑工在搬运三五车后,要坐下来休息一会,不然身体会撑不住。休息时,两三个工友聚在一起,喝口水,抽根烟,闲聊会,再推着手拉车进窑去。由于汗流得多,时间久了,砖粉在他们的身体上结了厚厚一层垢。

  休息的间隙,胡官元抱着自带的一壶水,咕噜咕噜连喝几大口。他告诉记者,干这样的活,一天至少要喝掉三四公斤水。记者发现,窑洞外备着好几桶冷水,供窑工们擦洗、冲淋。

  胡官元的妻子也在砖窑厂上班,是名制坯工。他们最大的孩子十几岁了,在附近悬渚小学读书。他说,这里上班的砖窑工,基本上都来自江西和贵州。让胡官元欣慰的是,家里的孩子看到大人的艰辛,特别懂事,能帮父母分担家务。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迎灰蒙尘制砖块 2012-09-05 浙江日报2012-09-0500008 2 2012年09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