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工业强省

虎跃龙腾强工业

我省工业强县(市、区)试点争创工作纪实

  一个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战略决策,激起了辽阔钱江的拍岸涛声,引发了古越大地的深层律动。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省针对工业经济“大而不强”的突出矛盾,擂响了重视实体做强工业的强劲鼓点:

  省委省政府先后4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并出台了《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今年5月又专门召开工业强省建设工作动员视频会议,提出以工业强县引领工业百舸争流,形成梯次方阵,在追赶中谋超越。

  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14个规上工业总产值超千亿的工业大县(市、区)及6个千亿级以下但基础较好的县(市、区)担当重任,入选参加工业强县(市、区)建设试点争创工作。

  这既是重大的机遇,也是全新的挑战!

  参加试点争创的20个县(市、区),虎跃龙腾,自我加压,迅速掀起思工业做强、谋工业做强、促工业做强的热潮。

  省里组建了三个专家指导组,指导帮助有关县(市、区)编制工业强县(市、区)建设规划与建设举措,制定产业技术转型升级路线图和年度推进计划。

  从全面部署到蓝图初绘,从风生水起到千帆竞发,短短时间内,工业强县(市、区)建设争创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年上半年,14个规上工业总产值超千亿的工业大县(市、区),其工业投资同比增速普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凝聚共识:做强工业的脚步从未像今天这样自信、坚实与豪迈

  自从蒸汽机冒着白汽撞开工业化大门,工业文明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工业也是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从1979年到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份额的近一半来自工业;工业企业上缴的税金,也占了全省财政总收入过半比重。

  然而,一度时期,一些地方也曾出现“去工业化”的思潮。在工业强县(市、区)建设试点争创工作中,各相关县(市、区)纷纷摆脱认识和观念束缚,重新评价工业经济的地位和作用,重新部署工业发展的战略和路径。

  在绍兴县,县委书记何加顺的表述正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与实践:“紧紧围绕‘走在前列的经济强县、转型升级的示范基地’总体目标,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工业发展走在前列,实现从工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跨越。”为此,绍兴县提出大力实施“六大工程”: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工业设计创新工程、“腾笼换鸟”工程、有效投入工程、市场拓展工程、工业发展平台提升工程。

  被称为“浙江北大门”的长兴县,工业经济发展起步晚、体量小、基础差,周边竞争又异常激烈。内外双重压力之下,县委、县政府更真切地认识到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要意义。县委书记章根明强调,要把工业强县建设作为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主动作为、积极推进,并坦言:“工业创强‘靠创不靠封、要冲不能等、要算更要干、靠人更靠己’。”62万长兴人正瞄准“冲刺千亿产值、创建工业强县”的目标,奋力拼搏,克难而进。

  地处浙西欠发达地区的江山市,更将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作为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每年要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工业发展,大力推进千亿产业培育提升、万亩平台建设攻坚、千家企业育大扶强、百大项目谋划推进、五大领域创新突破等五大行动,加快工业强市建设!”在该市工业强市建设大会上,市委书记陈锦标字字掷地有声。

  凝聚共识,深化共识,坚定共识,参加工业强县(市、区)建设试点争创工作的各有关县(市、区),做强工业的脚步从未像今天这样自信、坚实与豪迈。

观念嬗变:迈向“结构优化、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工业发展新路

  是重数量扩张,还是重质量提高?是重低成本优势,还是重自主创新能力?是重物质投入,还是重资源环境?工业强县(市、区)建设试点争创工作起步伊始,各相关县(市、区)便直面这一连串的考问。

  建设工业强县(市、区),本质上是对旧有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一种扬弃!

  担当使命与责任,展现决心和魄力,各相关县(市、区)纷纷交出自己的答卷:

  长兴县进一步突出新型电池、现代纺织、特色机电三大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设计了“252”重点企业培育工程、“三区五园”工业平台提升工程、“三个一批”重点项目推进工程等六大载体,着力推动工业经济向高端、创新、开放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县里连出重拳,开展铅酸蓄电池行业、水泥行业、粉体行业等专项整治。如今,铅酸蓄电池行业“剥茧成蝶”,所有企业全部集中到了新能源高新园区,企业数从原来的225家减少到15家,而产值、税收却分别增长了10.5倍和6倍。

  绍兴县提出,围绕纺织印染产业提升发展和纺织印染装备制造、化纤新材料两大产业培育发展,优存量与促增量相结合,力争到2016年,全县万元GDP综合能耗年均下降4.73%,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为此,按照“集聚整合、控量提质、节能减排”基本要求,五年内将全县80%以上印染产能集聚到滨海工业区。目前,已有96家企业签约集聚,首批签约的企业中10家已动工建设。

  具有临港产业特色和优势的北仑区,重点选择石化、装备制造、汽车及汽配三大产业作为区域支柱产业,构建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他们力推“有硬有软,有保有压”的产业政策。“硬”,就是抓好工业项目建设;“软”,就是抓好企业创新和提升;“保”,就是抓符合科学发展方向的优势产业和优质企业;“压”,就是大力推动综合整治工作,淘汰落后产能。眼下,“双百”企业培育、九大产业基地建设等工程正在该区如火如荼地开展……

  告别“乡乡点火”、“村村冒烟”的传统老路,迈向“结构优化、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工业科学发展新路,参加工业强县(市、区)建设试点争创工作的各有关县(市、区),正以更具包容性的从容嬗变,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领跑示范、探索路径。

齐抓工业:试点争创演绎成相关县(市、区)干部的“比拼课堂”

  建设工业强县(市、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汇聚各方智慧,精心构架蓝图,科学民主决策。

  参加工业强县(市、区)建设试点争创工作的20个县(市、区),都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不少县(市、区)召开了全委会对工业强县(市、区)建设工作进行部署,作出了加快工业强县建设的决定,多数县(市、区)召开了工业强县建设动员大会,并紧锣密鼓地开展了工业强县(市、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绍兴县在全省率先召开了工业强县建设动员会,全县政府机关、企业单位等1200余人参加会议。同时,制订了《关于加快建设工业强县的实施意见》,出台了《加快建设工业强县的决定》,并在此基础上,加快编制工业强县建设五年规划。

  余杭区今年3月吹响了“发展实体经济、打造产业余杭”的集结号,并推出“产城融合”概念,着力打造层级不同、功能各异、互动发展的五大产业平台体系。同时,出台《关于加快打造产业余杭的若干政策意见》,启动实施《余杭区产业项目推进三年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整合资源、优化环境,扩大有效投资,推进产业项目建设。

  乐清市在出台《加快建设省级工业强市的决定》的同时,部署了为期两个月的“工业企业服务月”活动。全市313名科级后备干部,挂钩联系313个工业工程项目,组成了“一企一人”的帮扶队伍。

  永康市则开展了“扶百企促百亿”活动,采取“五个一保姆式”服务,每个企业有一个市领导、一个服务部门、一个部门责任领导、一个部门联络员,一心一意服务到底……

  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各个部门协同抓。工业强县(市、区)建设试点争创工作,演绎成各相关县(市、区)干部的“比拼课堂”,比出了领导能力,比出了工作效率,比出了“实干快干”的作风,比出了“敢闯敢试”的激情……

政策杠杆:“撬动”相关县(市、区)工业投资逆势而上

  政策好,四两拨千斤。

  在工业强县(市、区)建设试点争创工作中,各相关县(市、区)纷纷出台了重、准、实的政策举措,特别是加大了对做强工业的财政扶持力度。

  长兴县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建设工业强县的政策意见》,细心的人们将其与以往的工业政策相比,立马掂出了新政策的分量:含金量更高。县财政拿出工业税收的10%用于工业强县建设,未来五年切块土地指标中70%以上用于工业项目;涉及范围更广。整合吸收了科技、人才、外经贸、金融、招商、生产性服务业、淘汰落后产能等政策中的涉工部分;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根据“重点需要什么,重点支持什么”的原则,在奖励内容、标准设定、力度调整等方面作了深入分析和对比,同绩效挂钩。

  萧山区专门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企业贷款风险池基金。尤其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区财政给予重点资助,对设备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至3000万元的,给予6%的一次性贴息资助;对设备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给予7%的一次性贴息资助。

  此外,富阳市出台了《关于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的若干政策意见》,将原来的工业经济扶持政策整合成1个文件、25条政策,每年安排3.4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工业强市”建设;上虞市安排5年30亿元专项资金着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每年保障工业用地5000亩左右;青田县修编出台《关于推进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战略性新兴产业除了享受所有工业优惠政策之外,还可在投资等方面享受投资额8%至10%的一次性奖励优惠政策……

  涉工扶持政策的杠杆效应,“撬动”各相关县(市、区)工业投资逆势而上。今年1—7月,长兴县完成工业投资80.3亿元,同比增长25.6%;萧山区完成工业投资146.4亿元,同比增长17.1%;绍兴县完成工业投资131.27亿元,同比增长12.6%。

  踏浪碧海豪情在,又见东风卷潮来。8月24日,全省工业强县(市、区)试点工作座谈会再传利好消息:浙江省工业强县(市、区)评价办法基本框架已形成,指标体系主要由质量效益、自主创新、结构优化、“两化”融合和绿色发展等5个方面20多项指标组成,从“发展水平”和“发展进程”两个角度对各县(市、区)进行综合评价、排序、表彰奖励和试点调整。与此同时,《省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强县(市、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出炉,其主要支持的方向和重点包括:支持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实施浙江青年科学家培养千人计划、支持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开展总部型企业信息化试点、支持开展省工业强镇试点、加大工业用地指标奖励、增加工业用电和能源消费总量分配、支持“腾笼换鸟”和淘汰落后产能等。

  我省工业强县(市、区)建设,好戏连台,方兴未艾。


浙江日报 工业强省 00012 虎跃龙腾强工业 2012-09-03 浙江日报2012-09-0300016;浙江日报2012-09-0300022;浙江日报2012-09-0300029;浙江日报2012-09-0300036;浙江日报2012-09-0300032 2 2012年09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