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朝闻新智

本报记者亲历“蛟龙”回家

未来,人人可做“卡梅隆”

  本报青岛7月16日电

  记者 叶玉跃

  “付文韬!付文韬!叶聪!叶聪!”今天上午,搭载着“蛟龙号”的“向阳红09”船缓缓靠近青岛奥帆中心时,码头近千人的迎接队伍中,呼喊声一浪高过一浪。为期44天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任务圆满完成,潜航员叶聪、付文韬等顺利返抵青岛,还带回了丰富的海底科学作业成果。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介绍说,在本次海试中,“蛟龙”号共完成6次下潜试验,其中3次超越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取得了地质、生物、沉积物样品和水样,实现了人类首次亲临7000米深的海底开展作业和科学研究实验。

  目前,全球仅有中国、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拥有深海载人潜水器,最大工作深度不超过6500米。此次中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成功突破了7000米深度,成为世界下潜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可到达世界99.8%的洋底。

  7000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什么景象?上午10点,记者登上了向阳红母船,在餐厅里看到了一段奇特的深海视频:一条怪鱼,看上去有眼睛,但从它的行为判断,它基本没有视力——由于终年不见阳光,深海里一片漆黑,很多鱼类的眼睛都发生了退化。

  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时,付文韬捕获了一只海参,晶莹剔透,让人垂涎。

  深海带回了视频、海参,还有7062米深海的清澈水样、沉积物样本、几个小地壳片等,还发现了11种新的海洋物种。中船重工702所副所长、海试现场副总指挥、“蛟龙”号副总设计师崔维成说,此次参与海试任务的工作人员对海底地貌进行了精细测量,绘制出的地貌图由过去的米级缩减到厘米级,这对今后海洋地质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长刘心成表示,未来,“蛟龙”号将转入应用阶段,并将在3年左右的时间里进驻位于青岛即墨的中国国家深海基地。“这个深海基地主要用于深海和大洋资源的勘探、调查、深海观测,深海大型装备的维护、设备改造,对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维护、维修、保障以及对潜航员的选拔培训和管理等。”刘心成说。

  曾经,美国导演卡梅隆驾驶其单人深潜器成功下潜至海下一万米,引来艳羡无数。今天,在返航现场,中船重工702所研究员、“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说,“蛟龙”的科考结果将日益走进寻常百姓家,使普通人受益,未来人人都可以做“卡梅隆”,都有机会一睹深海秘境。


浙江日报 人文·朝闻新智 00014 未来,人人可做“卡梅隆” 2012-07-17 2639272 2 2012年07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