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吉林通化农科院副院长杨银阁——

北粮南运更经济

  59岁的杨银阁,是位水稻育种专家,也是位典型的东北人,热情豪爽。得知我们到东北采访,他特意驱车两百多公里从通化赶到集安,要跟我们聊聊他对于浙江人东北种粮的看法和建议。

  “浙江人在浙江本地种田,享受着各种补贴,我算了下,有好几百块一亩呢!我们现在吉林的田,也是在给浙江人种粮食,而且还是浙江人自己承包种植的,能不能也给部分补贴呢?”以东北人特有的爽直,一见到我们,杨银阁就开门见山。

  杨银阁从包里拿出浙江今年出台的《关于做好调运东北粮食生产基地2012年自产粳稻费用补贴工作的通知》,通知上首次明确东北基地运粮回浙江的补贴。这个文件让他看到了希望,“既然运回去的能补贴,直接补到粮食基地不是更好吗?”

  老杨明年就要退休了,他说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浙江把种粮补贴直接补到东北粮食基地上。“我既希望看到浙江人在东北的粮食基地更加稳固,也希望东北农民能够提高收入。”

  老杨一辈子都在与水稻打交道,培育出许多水稻新品种。由他带头的各项科研项目,取得了省、市各级的多种荣誉。他与丰兆平合作的迎水村“水稻优质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暨”越光等品种有机化栽培技术研究”,也是吉林省科技厅的计划项目。经过课题组的努力,他们研究出来的一套“稻萍蟹”有机化农业栽培技术(在水稻田建立水稻、水生植物细绿萍、河蟹的生态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种的水稻,既不用农药化肥,也不用除草剂。肥料是有机肥,养上萍和蟹就是为了除草,每年产出蟹又能增加一批收入呢。”老杨说,到8月份,稻田里可有趣了,蛙儿叫,蟹儿跑。他们正在计划建立农庄,开发农业旅游观光项目,把有机农业效益做到最大化。

  与浙江人接触多了,杨银阁思想也越加开放。他多次前往浙江考察,分析浙江与吉林的优劣势。老杨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仅通化地区共有水稻田120万亩,玉米、大豆210万亩。以水稻为例,自用粮约50%,能够外运的有60万亩,预计能够养活200多万人口,“够半个金华地区吃一年了!”而近些年,东北三省连年丰收。肥沃的黑土地,已成为国家可靠的大粮仓。

  老杨很赞赏浙江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我不得不佩服浙江人精明。十年前,就有人到东北种粮,抢占先机。现在的情况越来越表明他们当初决策多么正确。”杨银阁说,这些年,凭借着满仓的粮食,东北三省成了我国南方销区省市的“米袋子”。为保证粮食流通顺畅,东北三省近年来不断加强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北粮南运”更加便捷。

  另外,国务院公布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也提出,要在东北地区建成“现代化国家级商品粮基地,确保其具备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商品粮供给能力”。目前,东北三省正在实施一个庞大的粮食增产计划,斥巨资加快当地的中低产田改造,计划用10年时间,使粮食生产能力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0亿公斤以上,进一步发挥其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

  “这些利好消息,对于早已行动的浙江人来说,都是东北给的‘大礼包’。当然更为关键的是,要利用好这些好政策。”分析当前浙江种粮人的情况,老杨认为,在合作模式和机械化种植上,还需继续探讨。眼下,不少浙江种粮人与东北农民的合作较为松散,土地没有全部集中到自己手上,而吉林、辽宁两省水稻种植仍以一家一户为主,缺乏统一管理,统一植保,粮食品质容易参差不齐,影响米质总体水平。

  【东北三省正在实施一个庞大的粮食增产计划,计划用10年时间,使粮食生产能力提高100亿公斤以上。研究了半辈子水稻育种的杨银阁,希望看到浙江人在东北的粮食基地更加稳固。】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00018 北粮南运更经济 2012-07-17 浙江日报2012-07-1700012;浙江日报2012-07-1700013 2 2012年07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