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中国水稻研究所专家金连登——

东北大米更天然

  “既解决了浙江人的吃粮问题,且米质更优,口感更好。”60多岁的老金,一口气就说出了东北种粮的诸多优点。他甚至认为,下一步,如果政策扶持力度再大些,浙江甚至可以在东北三省建设500万亩粮食基地,彻底解决浙江吃粮问题,确保我省粮食安全。

  千百年来的“鱼米之乡”,京杭大运河漕运起点,如今也要从外面运粮。在工业化的浪潮之下,浙江经济高速发展,引来诸多外来人口,粮食难以自给。

  金连登说,在市场经济下,主销区粮食安全更多体现在储备能力、组织能力、供应能力和流通体系的健全。而浙江,这个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浙江有1000多万外来人口,总不能让他们从家里带口粮来吧?”对于粮食大量从外地调运,金连登认为这是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表现。

  浙江缺粮,东北却是个大粮仓。金连登介绍,东北平原作为我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其所在纬度农业气象条件优越,冷热变换很适合作物生长,水资源又十分充沛,开发潜力很大。就如原先的黑龙江“北大荒”,如今也变成了“米粮仓”。

  因此无论是义乌种粮大户冯泽宝,还是金华种粮大户丰兆平,他们能够不远千里北上,在陌生的黑土地上种出粮食,都是金连登一手牵的线。“我们水稻研究所虽然办公地点在杭州,但却在全国各地跑,因此能较准确地把握各地种粮信息,起到‘媒人’的作用。”老金说。

  2003年,在金连登的牵线搭桥下,冯泽宝在吉林永吉县万昌镇承包了5100亩土地;2004年,吉林通化农科院成功试种有机越光大米,想扩大规模种植,却苦于没有资金。老金知道后,就把一心想在东北发展有机米的丰兆平带到通化,与通化农科院所进行对接。“丰兆平在浙江就种植有机米,他的基地还是浙江最早取得有机认证的。他又想在东北发展有机米,双方就一拍即合了。”金连登说。

  说起对东北情有独钟,老金向我们陈述了几点理由:首先东北地广人稀,留给浙江人发展的空间更大。其次,东北米质更适合现代人的口感。水稻分成籼米、粳米两大类。籼米一般适宜在南方种植,粳米适合在北方种植。但东北粳米生长周期长,一般要5个月左右,品种更优,口感更好。

  “最关键的是,东北米种植方式更天然。这是东北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其他种稻地区都不具备。”金连登解释道,东北天冷,一到冬天,气温降到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害虫都冻死了。病虫害减少,水稻农药使用量就相应减少,大米吃起来就更安全。

  另外,东北种粮也是浙江粮食生产加工企业发展壮大、走向全国的必经之路。

  浙江地少人多,粮食生产加工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到粮食主产地寻找资源。据了解,十年间,在东北的浙江种粮人,已“鸟枪换炮”数代:从当初的单枪匹马闯关东,到如今以企业化、规模化发展,并且创立自己的品牌。

  浙江种粮人已不再满足于每百斤一两元的利润,而是就地建起粮仓、加工厂,为东北大米贴上自己的品牌,销往浙江、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国外。除了五芳斋、群飞等大众品牌,一枝秀、梧桐等高端品牌也迅速打开市场,市场价每斤可达数十元,仍供不应求。

  南方有市场,北方有优质大米。“浙江人上东北种粮,实现了南北对接优势互补。”金连登说,从国家层面考虑,这场南北合作,不仅能让浙江人吃得饱、吃得好,保障浙江粮食安全,同时也能帮助东北粮食种销顺利走上市场轨道,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增加农户种粮收入。

  【无论是冯泽宝,还是丰兆平,上东北种粮,都是金连登一手牵的线。老金对浙江农民北上种粮非常支持,因为这意味着浙江人能吃到更优质的稻米。】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00018 东北大米更天然 2012-07-17 浙江日报2012-07-1700010;浙江日报2012-07-1700014 2 2012年07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