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梯田
云中画卷
县委报道组 张钦伟
云和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全县总人口11.2万,总面积978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21万亩,耕地7.3万亩,水域5万余亩,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2003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正式授予“中国木制玩具城”。
近年来,云和县深入实施“小县大城”核心战略,走出了一条集聚发展、统筹城乡、跨越发展之路,到目前已经实现了6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县城居住,90%的企业集聚在县城发展,87%的中小学生集中在县城就读,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名列全省26个欠发达县市第3位、丽水市8个县市前茅,进入了城乡整体协调阶段。
2012年,云和县提出,未来5年,云和将继续坚持和提升“小县大城”核心战略,积极打造“产业名城、童话名城、文化名城、生态名城、幸福名城”,促进产业发展、社会文明、文化繁荣、环境优美、人民富裕,推动“小县大城”向“小县名城”转型提升,加快建设“山水童话”特色的现代化生态休闲旅游名城。
春末夏初的云和梯田【1】,雾气蒙蒙,细雨微微。站在观景台前,看着若隐若现的美丽曲线,看着走过田间的蓑衣老农,看着炊烟袅袅的宁静村庄,仿佛就是一张在云中铺开的奇妙画卷。
历史
有人曾经说过,在云和梯田上能够看到的不止是美景,还有那段经历了的历史和那段沿袭了的文明。
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明朝。当时,浙南山区矿产资源丰富,而且以银矿为主。这片富庶之地受到明王朝的青睐,开始在这里开发矿业,设立银官局,招揽大批民工,开矿炼银,征收矿税、店税、商税。云和境内就设有黄源、局村两个银官局,银官都由太监来担任。
大批民工的涌入,对粮食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另外,炼银时需要添加米糊。如果民用和生产用的粮食都要从山外运到大山里,费时、费力又费钱。于是,朝廷组织民工在云和梯田一带开垦梯田,耕种粮食。也许明朝皇帝当时根本意料不到,他们这一开,就开出了中国最美梯田——云和梯田。
由于沉重的苛捐杂税和银官们的层层盘剥,矿工们累死累活也吃不饱肚子,度日如年,一时间,矿区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明正统年间,在矿工胸中燃烧已久的怒火终于喷发了,丽水、庆元等地先后爆发了矿工暴动,朝廷万分惊恐,多次派兵围剿。景泰元年(1450年),丽水西乡(今云和)王景参组织矿工暴动,他们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深山建造山寨,并以山寨为据点,与朝廷抗衡。最后,朝廷派少监阮随、总兵都督陶瑾率兵八千进行镇压,王景参失败自缢身亡,明将领还将他的首级送到京城请功。
明景泰三年(1452年),朝廷从丽水划出浮云乡和元和乡,建立云和县,还新置了景宁、宣平、泰顺、寿宁四县,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和管理。暴动被朝廷镇压后,一些幸存的矿工长期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许多年后,他们又回到云和梯田一带的村庄,在这里定居下来。继续在他们自己开垦的梯田上辛勤耕作,并与附近村庄的姑娘结婚生子,过着刀耕火种、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这也成为了云和梯田完整保留至今的重要原因。
如今,“明朝那些事儿”已经成为一段历史,云和梯田则继续哺育着勤劳的山区农民。2011年底,云和梯田正式与云和湖仙宫景区一道被评为了国家AAAA级景区,云和人开始用一种不同的方式延续云和梯田的历史,而云和梯田回馈给云和人的也不再仅仅是一担担沉甸甸的粮食。
云和县的县域面积基本上是我国领土面积的万分之一;人口数量也差不多是我国人口总数的万分之一;国民生产总值也基本上是全国的万分之一。一个“万里挑一”山区小县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靠什么?答案是靠生态。
2010年初,云和县启动了《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12年实现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亿元,确保创建两个以上国家4A级景区,基本形成童趣亲情、生态休闲度假、垂钓休闲、摄影采风、自驾车游、农业观光等六大产品的童话休闲旅游体系,全力推进云和的旅游业发展。
2010年4月,云和梯田景区与云和湖仙宫景区正式开工建设。
2011年底,云和梯田与云和湖仙宫景区同时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在短时间内同时开工、同时申报、同时成功创建两个国家AAAA级景区,在国内尚属首例,被誉为“云和速度”。
景象
有人说,云和梯田是云和先民用勤劳和智慧堆砌而成的农耕文明:磅礴、恢宏、震慑人心!
然而,当它在一幅幅静态摄影照片和一组组动态摄影镜头中声名远播的时候,你会发现:在震撼世人的农耕文明“脚”下,总有炊烟袅袅,总有青瓦泥墙,总有一个在镜头中不曾出现标注、近乎被忽视的村落——这便是崇头镇赵善村。
就是在这个卧立于梯田脚下的村落里,至今还不遗余力地保留了最原始的农耕文明。
走在赵善村内,随处可感觉到农耕技艺、农耕农事、农耕风俗的存在。
70多岁的老农李乃贵年轻时就心灵手巧,年幼时便从村里的老师傅那里传承了一手“编火笼、编草鞋”的好手艺。他编的火笼既好看又实用,拿到集市上常常是供不应求,而且还能卖个好价钱。十几年前,他就是靠着这门手艺,每年都能赚到不少“外快”贴补家用。
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草鞋早已失去了实用价值,购买草鞋的人日益减少;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火笼早已失去了市场,被空调暖气所代替。
然而,正当这些传统老工艺逐渐被人们淡忘,面临着失传的尴尬时,“开犁节”的举办,农耕文明的再次席卷而来,这些衍生的传统农耕技艺不再被摆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随着到云和梯田摄影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赵善村这个古朴的小山村也一下热闹了起来。
“再过两天就是‘开犁节’了,那时候才叫真的热闹。”李乃贵告诉记者,在赵善村,“开犁节”的重要性就像春节一样,特别是如今又吸引了大批游客,热闹程度就更不是一般了。
如今借着云和梯田景区建设的东风,像编火笼、编草鞋、打年糕、磨豆腐、迎神、牛踏路这样散发出魅力的传统民俗活动在赵善村就有十多个。在赵善村,农耕文明衍生出来的文明文化远远不止这些,有些文明,是看不见的,完全要靠自己去感受。
“比如,我们这里的畲族汉子和姑娘结婚后,要‘两头家’【2】,同时赡养两家老人,不能厚此薄彼;比如我们每年都要‘犒耕牛’,把耕牛这个开凿梯田的功臣视作家人;比如……”
独特的云和梯田,以及畲汉杂居而形成的两种文化的融合,造就了赵善村极富魅力的农耕文明。自古赵善人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布水而饮,耕作而食,珍惜和恪守着生态,也传承和延续着农耕文明的点点滴滴。
如今,悠远漫长的农耕文明正在淡出历史,但是,农耕文明“脚”下衍生的技艺、农事、风俗却一次次引领人们穿越时空,重返农耕时代,一次次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阅读最厚重的低碳农耕文明……
开犁
“开山啰!”明朝矿工们铿锵有韵的“开山号子”唤醒了沉睡万年的洞宫山脉。
为了填肚谋生,为了殷实国库,矿工们在悬崖峭壁上披荆斩棘、凿田种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百年后,为了纪念矿工们的开山之举,也为了表示官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云和衙门的官员每年春耕开始之际,都要到城郊的“先农坛”,由县官带头亲自下田耕地。古时由于生产工具简陋以及天灾等因素,人们认为不可预测的自然现象是由神灵控制的,为了寄托美好质朴的愿望,祈求神灵保佑家畜兴旺,五谷丰登,先民们就举行开犁这一民俗活动。云和梯田一带高山地区气温偏低,因此开犁仪式选择在每年的芒种时节举行,预示着农忙季节已经开始,并借以祈福。
开犁节【3】活动的形成、传承与发展,是传统思想意识的反映和独特审美情趣的表现,作为山民们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开犁节肃穆而规范的仪式内容成为了他们的精神支柱和情感纽带。千百年来,通过一届又一届的开犁节,在山民们中间营造了团结、互动、勤劳的和谐氛围,也让质朴、友善的民风保存至今。同时,开犁节为我们追寻、研究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农耕时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审美取向及其演变也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云和乃至整个浙江省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另外,云和梯田的民俗世界,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民俗宝藏,流传着畲族【4】姑娘蓝荷花与麻叶糕、美人鱼与蜘蛛精、十二女神、引老茶【5】等许许多多的民俗和美丽传说。近年来的开犁节,不仅完整地保留了最原始的云和梯田开犁节内容,还成了一个向世人展示云和梯田民俗世界的盛大舞台。如果您来到这里,云和人民就会热情地为您,一层层打开。
在即将隆重举办的第六届云和梯田开犁节,就将成为这些梯田经典民俗的大展台:激越嘹亮的“开山号子”拉开开犁大幕,惊心动魄的“芒种犒牛”再现犒牛传统,“山歌对唱、引老茶”集中展示少数民族原生态农耕文明。
千百年来,云和梯田一头枕着洞宫山脉,一头枕着瓯江的涛声,静静地卧在浙西南莽莽苍苍、一泻千里的绿意中。如今,沿袭了千百年传统农耕习俗的云和梯田开犁节即将隆重举行,神秘的云和梯田将悄悄掀去面纱,等待您观赏她的绝世容颜,感受她的万般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