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公厕为家太荒唐

  前不久,广州各个小学开始统一报名,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学生家长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名家长为孩子上名校,甚至将其户籍挂在了有门牌的公厕。

  为让孩子上名校,居然要“以公厕为家”,这类荒唐事为何会发生,值得人们深思。当前小学招生报名制度不能说不公平: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只有户籍在学区内的孩子,才能正常报名入学。之所以出现“户籍挂靠公厕”的怪象,主要原因在于,同样是小学,但各所学校在硬件设施、师资水平、财政投入方面,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为居住地不同,孩子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差异巨大。这种公共服务的不均衡,导致家长削尖脑袋,要让孩子挤进名校。

  为了孩子上个好学校,家长削尖脑袋的事情,在我省也很常见。在杭州,热门小学录取比例就超过7∶1,家长也是挤破了头;在房产中介处处可见的“学区房”这一概念,反映了家长们对名校的追逐热度。

  “户籍挂靠公厕”这一现象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值得人们关注和反思。有关部门应努力实现各个学校在硬件设施、师资水平、财政投入方面的均等化,从而实现教育的公平,让为“进名校挤破头”的现象成为历史,也使社会更加公平,更加和谐。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公厕为家太荒唐 2012-05-22 2442845 2 2012年05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