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经济·基层行

“我的‘雪茸姑娘’要远嫁”

“百兴”凭科技办成国内主要出口商

  本报丽水5月21日电

  

  

  空山新雨后,世间的一切都是明亮的、清新的,但是走进百兴菇业的菌菇基地,当两人高的大门徐徐展开,那片幽深的黑暗就让人立即安静下来。高大的、深广的一间间厂房,对菌菇宝宝们来说,就像是母亲的子宫,没有光线,但是安全。

  在16间菌菇出芽室,吴其进挑了一间打开灯光给我们看,“哇”,赞叹声脱口而出。整整齐齐的货架上,菌菇宝宝们万头攒动,有的挺拔,有的粗壮,有的高挑,有的正在探头探脑。它们雪白粉嫩,胖胖的,结实的,就像新生的婴儿一样可爱。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小雪茸,属于杏鲍菇类。

  “一个菌瓶通常会蹦出来三四个小雪茸,粗壮的可以像鸡腿那么大,所以在菜场里俗称鸡腿菇。”小雪茸们的“爸爸”、菌菇专家吴其进说,他那表情,分明是替小雪茸们打抱不平,嫌鸡腿菇这三个字不好听。他总是把小雪茸们说成“我的雪茸姑娘”,看着小雪茸们出落成亭亭玉立的“菇”娘,看着女工们把它们打扮得干干净净穿好“婚纱”,装进漂亮的纸箱,迎接远渡重洋的出嫁之路。他的“雪茸姑娘”们嫁得可远了,有的去澳大利亚,有的去日本,就算是嫁在国内,也有好几千公里了。说起娶了“雪茸姑娘”的“女婿”们,那就是一串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名字:娃哈哈、中粮集团、香港美心、韩国农心、日本格力高、一茶一坐、沃尔玛、易初莲花……

  菌菇宝宝们的家是一个个半透明的塑料广口瓶,就像常见的水果罐头那么大。从灌料(装瓶)、盖瓶、接种、除毛除杂、分捡到真空包装车间,流水线近乎无声地运行,多台智能机械手抓着接近无菌的菌瓶或菌菇在一间间厂房里走过,“先进的菌种,来自日本和歌山;从日本引进的这套全自动工厂化栽培设备系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准;我们自己的技术创新是将最新的液体菌种还原技术应用于杏鲍菇生产,这是国际首创……”

  对吴其进兄弟俩所创的百兴菇业而言,更重要的是菌菇的栽培从一年两季的大棚生产变成了365天每天都能生产,从靠天吃饭改为整个系统生产环境完全自动可控的人工气候,大大降低了菌菇栽培中的污染,提高了种植成活率。

  眼前斯斯文文戴眼镜的现代菇农,讲的是技术,想的是创新。“现在从种植到产出只需要40天,生产周期比常规的菌菇周期缩短了10天。”菌菇产量和产能皆得到极大地提高,是吴其进引以为傲的第二个成就。“还有,栽培菌菇最后剩余的废料,我们正在尝试把它加工成燃料来实现环保利用,这又是一项。”通过多项国际有机论证的百兴菇业,如今已是中国主要的野生菌菇出口商之一。

  兄弟俩动手速度也惊人。从2011年1月1日动工建厂到2012年1月基础设施完工,仅一年时间即开始试产。目前投产月余时间,每天都有3万瓶“雪茸姑娘”们离开家,走向人们的餐桌。除了人们常见的干菇商品,百兴还开发了各种开瓶即食的菇酱、菌菇小菜、“即食菇”等休闲食品,并且进一步在开发京味、川味、湘味、苏味、鲁味……呃,看来出嫁的“雪茸姑娘”还有各种风格。


浙江日报 经济·基层行 00010 “我的‘雪茸姑娘’要远嫁” 2012-05-22 2448070 2 2012年05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