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创时代

一个人的生态农业梦

  【编者按】 虽是“绿色银行”,但因回报周期长,投资农业之路,相比更加漫长而艰辛。也许惯于宣扬成功,我们总会忽视那些还在成功与失败之间挣扎的创业群体。其实,在成功之前的故事,往往更加精彩,也更耐人寻味。今天的“创时代”,我们记录了尚未成功的赵虎城。在义乌大山深处的一座无人村庄,他种植果树,养鸡鸭鱼虾,默默坚守了5年。他的苦涩、期盼、纠结,让我们一起感受。

  本报记者 胡梦 通讯员 龚献明

  不久前,一位义乌朋友送来两箱土鸡蛋,还捎来一个故事:早在五六年前,义乌佛堂镇小官余村的村民下山脱贫,整个村庄已无人居住。但从2008年开始,有一位叫赵虎城的退伍军人,承包了村庄的100多亩土地,搞起生态农业开发……就这样,一个人,一座荒芜的村庄,加上一群鸡鸭鱼羊,构成了有点世外意境的画面。

  深山之中,

  有位“光杆司令”

  小官余村地处义乌与金华交界的大山深处。从义乌市区出发,随着地图走,来到山脚问道时,村民做了一个很夸张的翻山手势。等车盘了几十个弯,头发昏时,才明白村民说的一点也不夸张。到了山顶再往下绕过数道弯,终于抵达目的地,汽车里程表显示:37公里。

  落日余晖中,犬吠、鸡鸣、鸭叫的声音,加上山谷的回音,一下子很强烈地冲击到我们的耳膜。这时,从那堆破落的泥房子中,闪出来一位穿着迷彩汗衫,卷着裤脚的高个子男人。不用介绍,这位肯定就是独守“阵地”的赵虎城了。

  隔着池塘,我们很用力地喊了一声:“赵虎城!”“是!”就像部队里点名,他响亮地应了一声,随后露出憨憨笑容,向我们走来。许多鸡跑着小碎步,许多鸭踱着方步,几只狗摇着尾巴,也一起迎了过来。

  搬了几个树根疙瘩,我们在一群鸡鸭围绕中,聊起了天。

  赵虎城,义乌城郊江东街道红星村人,现年39岁,1993年至2005年在福建当消防兵,2005年转业后响应号召自谋职业。这其间,他和另一位同伴把目光锁定在了小官余村。

  小官余村位于谷底,生态环境良好,地势平坦,很适合开发生态农业。这里翻过后山就是金华金东区孝顺镇的地界,两地只相差3公里,历史上,小官余是义乌金华接壤的官道,从而留下了带着“官”字的村名。这里风景优美,在当地知名度较高,平日里上山旅游的人不少。

  于是,赵虎城与同伴拉着一位农庄规划专家,边看边在纸上绘蓝图:这里种水果,那边池塘养鱼,溪边建农家乐。然而,其中任何一个项目,一上马就是几十万元,同伴最终找理由打了退堂鼓。

  就这样,口袋空空的赵虎城,成了生态农庄的“光杆司令”。他把想得到的亲戚都找了一圈,借了20多万元,开始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2008年3月他上了山,自此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因为,越投入越走不了,只有再干下去,才有好转的机会。”

  再苦再难,

  也不想当逃兵

  起先,赵虎城在村里种了110株杨梅树、5000株桃树、1200株布朗李树、200株樱桃树。“最多时,雇了10多个工人抢种树苗。”赵虎城说。而如今,我们看到除零星的杨梅外,那些已平整好的土地却长满了杂草。

  “都是羊群惹的祸。”当时种完果树,赵虎城想,果树要等3年才有收成,所以他想到养羊。可意想不到的是,2009年开春,60只羊放上了山,这些羊专挑果树嫩芽下口。无奈,赵虎城只能狠狠心,亏本把羊全卖了,但那光秃秃的小树苗再也没活过来。

  这时,妻子、亲戚的劝说越来越多。“算了,收手吧”,“趁现在亏得不多,还是去做做生意吧”……尽管非常沮丧,但赵虎城说:“我不想当逃兵。”

  2009年5月10日,赵虎城又东拼西凑,借了4万元钱,买了300只鸡、200只鸭进了山,同时,还在七口池塘内投入了鱼苗。

  这回,他边上网学养殖知识,边细心照料。离春节前1个月,他盘算把这一批土鸡、老鸭全部出售,少说也有10多万元的收入。不料,天寒地冻的一个晚上,鸡舍里冻死了200只鸡。

  一夜之间,赵虎城白了头发,当他一个人默默地把这200只鸡掩埋时,眼泪再也止不住滚落下来。

  他的坚持与诚信感动了许多人,得知消息后,已搬下山的乡亲纷纷主动介绍客人上山来购买他的鸡鸭,支持赵虎城。渐渐地,赵虎城的生态鸡有了名气,现在他养了母鸡1100只,公鸡300只,小鸡2600只,大白鸭、野鸭70多只。

  独自守梦,

  其实很寂寞

  赵虎城的事业有了起色,但总账算下来,到目前为止,还负债40多万元。

  除了经济、经营压力外,随之而来的,是常人无法承受的孤独。因地处深山,即使每月工资1800元,包吃包住,也请不到帮手。妻子为何不陪同上山?“孩子8岁了,要上学,她只能在家照顾。”赵虎城说:“妻子和孩子双休日也会上来看看我。”

  说不寂寞,那是假的。他装了宽带,可以上网。电脑随时开着,放着冗长无聊的电视剧,刻意制造出有人声的环境。

  除此之外,村里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畜禽的欢叫声,还有房屋倒塌声。特别是在风雨交加的晚上,周边的泥房经常会轰然倒下——某天中午时分,他刚转身走过,身后的5间泥房瞬间化为乌有。

  “今年开始收支基本平衡,但想把债还清,就必须扩大规模,建个农家乐的餐厅,算下来也要投资10多万元。”赵虎城无奈地摊着手:“没钱,动不了啊。”

  这几年来,他总想找个帮手,这样,他白天下山送鸡办事时,也好放心。他说一年下来,白天山上被偷的鸡鸭,少说也有三五万元呢。

  我们下山时,已是晚上9时多,只听到“呱呱”的青蛙叫声一片,黛色的绵延起伏的山脉肃立时,抬头是满天明亮的星光。缺钱、缺人、缺品牌、缺营销渠道的赵虎城,凭着一腔热血,就这样,一个人坚守着一个生态农业梦。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创时代 00019 一个人的生态农业梦 2012-05-22 浙江日报2012-05-2200008;2442119 2 2012年05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