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教育诗

文章导航

结果不是目的

  毛翊超

  为了参加国际机器人设计比赛,我和四个同伴来到了麻省理工学院(MIT),一个让所有工科人都无比向往的伟大学校。这个比赛有点与众不同,目的不在于竞赛,而是把不同国家的同龄人放到一起,锻炼大家的交流合作能力。这样的机会很令人期待。

  我抽签到了brown组,与我同组的是一个有着非常丰富的机械制作经验的MIT学生。由于此前我参加的机器人项目中承担的都是程序部分的任务,刚好其他三位同伴的强项是机械的,因此可以安心地去做自己擅长的单片机编程工作。在比赛过程中发现,原先复杂的编程工作在国外变得非常简单,原因在于在国内非常复杂的编程工作在国外经过一系列的封装优化后变成了一项简单的工作。只要有一个好的想法,就可以很轻松地实现。

  那两天,在讨论中,我们感觉MIT的学生并不比我们的智商高,或者说至少来参加比赛的学生中,理论的功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见得比我们高出一个档次,但是他们却最终做出了世界上一流的科技。这是为什么?

  他们一开始分析问题的方式就把我“打败”了。就我自己而言,一知道题目,就迫不及待开始臆想各种机器人,但讨论时,MIT的同学就把题目分了几个步骤,第一步,是我们需要完成哪几个任务,第二步,哪些是一定要做的哪些是一定要在两个之间作取舍的,第三步才是怎么设计。清晰的条理,加上他们之前的比赛经验,自然而然就成为组内的领导者。通过分析,我们放弃了最复杂的任务,选择做一个最简单的系统,而这也是我们最终胜出的关键。

  在浙大参加中控杯比赛的时候,我们基本都是第一次操作锯子,木头加钉子乱七八糟钉起来的赛车,摇摇晃晃,跑完一天第二天基本就可以拆了。MIT的同伴在设计机械的时候的“架势”令我很仰慕:再简单的东西也会设计好每一个螺丝放的位置,用水枪切割出来以后直接上螺丝就可以用,使得做出来的成品异常牢固。

  在MIT,我还感受到这里对“底层知识”的不同态度。我们学的很多课程,做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是在重复前人的工作,学习陈旧的知识。但是MIT的教学中,却更加注重于实践和应用,更加注重个体想法的提出。MIT给我们提供的单片机同样是mega系列,但是他们却将其封装好,作为一个产品给我们使用。其中所有底层的需要的功能全部由封装好的函数予以实现,简化了调试底层代码和功能的繁杂工作,更加注重自我想法的实现。而我们却注重于做这些底层的工作,把我们前人所做过的事情自己拿过来再做一遍,浪费了很多时间。同样的人同样的时间,我们总是在底层徘徊,而别人却越做越高。

  比赛的终结,我们组获得了第一名。但结果不是目的,一个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可以懂得如何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完成任务。我们学的东西往往总是纸上谈兵,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比赛,无论结果如何,对于自己都是很有帮助的。

  (作者为浙大控制系大四学生)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教育诗 00018 结果不是目的 2012-05-18 2443564 2 2012年05月18日 星期五